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289天
原文阅读:
13.17 子夏为莒(jǔ)父(fǔ)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讲解:
莒父是鲁国一个小城,子夏做了那里的城宰,问政于孔子。孔子说,一是不要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二是不要贪图小利,追逐小利,就干不成大事。
启发思考:
子夏要去做莒父的地方官了,去问老师我怎么执政,我应该持着一个什么心态去执政。孔子就告诉他:“无欲速,无见小利。”
一个人进入官场,特别容易犯的毛病,不是贪污,而是急于要有政绩。作为地方官,通常会有两种心态和表现:一种是一切以这个地方长久的发展为指挥棒。有没有成绩,我的威望是不是因此而提高,不是我优先考虑的,这种人往往不会那么着急。
还有一种就是做这个地方官是准备为未来升官做一个踏板,或者为了出名拿这个地方做筏子。给自己将来更大的官位做筹码,这是最要命的。这就容易着急,因为要做点什么事作为政绩,将来填表用。也有的人倒不是为了升官,而且想让民众佩服我、瞧得起我,想获得声望。一旦出现这些想法,就很容易造成一种急切心理。
所以,孔子一上来就说“无欲速”,不要着急,先打消官员的急于求成的念头、想法,或说私欲。
另外一点忠告是“无见小利”,不要因为一点小利,就开始蠢蠢欲动。例如,为了发展经济,引进了一些高污染的工业。再治理环境,花的钱比挣得多,这就是“见小利”。古代可能没有污染问题,但是见小利而坏大事的情况可不少。我们都知道一个成语叫“唇亡齿寒”,来源于“假道伐虢”的故事。这是最典型的“见小利”坏大事的例子。
有时候,“见小利”还和“无欲速”相关,为了要迅速出成绩,不管这个项目未来有什么危害,反正在这儿做几年官,就走人了,至于给地方和老百姓造成以后的损害,不是自己考虑的事情啦。
孔子深谙人性,论政的思路往往切中时弊,他首先强调的就是不要太功利,不要太着急,不要因小失大。为什么呢?
孔子接着说,“欲速则不达”。有些人并没有升官出名的个人企图,是想为老百姓办事情,但是也不能着急。因为越着急,越不达,越想快,往往事情越办不成。事物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必须要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自然条件、尊重当地的历史和现状,摸清它的机理,了解它的长短,慢慢施政,才能把这个地方治好。 “欲速则不达”是从发展阶段和地方特点的时空视角来分析。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则是从局部和整体来分析,好的为政者必须有全局观和长期观。有句话能很好地表达这一点,“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一个人没有万世的考虑,他就不能谋一时的利益;如果没有一个全局观,也不足以谋一个小区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国家百年大计就预示着一种长久的全局的考虑。
孔子教育子夏如何去为政,要点就是不要把自己的成败、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到政令上去,应该根据最大利益,根据长远之举去行政。
孔子对子夏说的这段话在今天依然也没有失去价值。2021年我们国家的十四五规划的元年。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这一个接一个五年规划和百年大计,毫无疑问,对于我国的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决定性作用。即使作为个人,“无欲速,无见小利”的原则,也会帮助我们在思考和调整、落实自己的人生规划时,也要努力保持全局观和长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