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在一篇《给语文教学的23条建议》中,关于学生的阅读,提到了这样两点:一、检讨一下,我们有些关于读书的传统的观点是不一定对的,比如“不动笔墨不看书”。在一定的情况下,比如强调读写结合,可以这样要求。但这不应当作读所有书都必须遵循的戒律,凡是读书全都要求“动笔墨”,那就不切实际了。
二、比如有个老观念:好读书不求甚解。要求学生读书别马虎,要认真,是必须的。但在阅读兴趣培养上,有时也应该允许读得快点,挑有兴趣的读,可以“不求甚解”。还有个观念:不动笔墨不看书,要求孩子凡是读书就写笔记,要学怎么写作,这也是煞风景的。孩子也应当有他们的自由阅读。
想想我们周围的阅读教学现状,确实存在着强行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的问题。有时,甚至会有硬性要求,学生必须准备一个积累本,每天抄写阅读时喜欢的词语或句子,要写够多少行,有怎样的格式等,规定得非常仔细。
让学生去积累好词佳句确实是不错的,但如果人为地固定那些条条框框,大部分学生都把积累本当成了一种负担,草草应付了事,也就丧失了积累本存在的意义。
假期里布置给学生读课外书,开学后每人要上交读后感,甚至有时组织看场电影也要写观后感。当这些任务布置出来后,相信很多学生心里是郁闷的。
其实,读一本书,每个人心里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感受,但学生文字功底不同,写出来的东西不可能都是一样精彩。这时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有意地引导学生如何去写,对于中年级段,也不要做出过高的要求,让学生不敢提笔去写。
平时的阅读,鼓励学生主动去积累,但不要限制内容的多少,只要是自己有感触的东西即可。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自在的阅读环境,让他们真正享受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的积累才会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