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1024个人,在他们的面前摆着一道门,这道门很重,需要用力推才能推开,而其中有一半是生门一半是死门,也就是说,这1024人中,有一半的人会死,一半的人能够活下来。
然后再往前走,还剩下512个人,其中依然是一半的生门,一半的死门,最后剩下256个人。
往前走,依然还没有结束,依次是一半的人活下来,剩下128人、64人、32人、16人、8人、4人、2人,直到最后只剩下一人,这个游戏就结束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故事,但揭示了一个非常真实的道理。
这个最后剩下来的人,我们叫他成功者,我们问成功者,你能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他的回答是:你只要一直往前走把门推开你就成功了。
他说的很对,这就是他的成功经验。但我们大多数人会忽略,其中失败的1023人,于是照着成功者的经验去做,最终大概率成为了1023个失败者中的一员。
当我们看全局才会知道,幸存下来的的人提供的经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一部分“真相”而已。这就叫幸存者偏差。
在我们职场中,经常会碰到诸多问题。我们通常回去求助成功的“过来人”问问他们,例如,读书拿大学文凭到底有没有用?怎么样才能找到月薪过万的工作?怎么样在职场中快速升迁?等等问题。
有的人不是靠高学历很早就进入社会通过努力奋斗取得成功,他会告诉你读书无用论,文凭没用;有的人找工作因为学历不够找工作处处碰壁,他会告诉你,学历是敲门砖非常有用;有的人因为努力学习考入高等学府,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工作起点比一般人高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会告诉你学历努力都很重要。
上述成功者给出的答案都对,但都是幸存者偏差。都只是一部分真相。这就跟我们小学语文课本里面的一篇文章《小马过河》一样,我们问别人得到的成功经验答案永远是片面的,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我们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是否成功,都是一个概率问题,往往最后成功的那个人的例子会被当成成功典范,来作为教别人成功教材,但最终大部分人成为了故事中的1023个中的一员,原因就是“幸存者偏差”给出的答案让你误以为是全局解决方案,导致失败。
100个小学学历的人最终有一个成功了,有人就会说不读书也可以成功;100个博士其中有一个失败了,有人就会说读书读博无用之类的话。但你知道社会真相吗?大概率博士生薪水比硕士高,硕士生薪水比本科生高,本科生学历比大中专学历的薪水要高,中专高中学历比小学学历薪水高。
所以我们在对待问题借鉴经验的时候千万不要被“幸存者偏差”误导。这里给大家一个建议,如果没有多次试错的机会,诸如读书考学历文凭之类的事,一定要重视,尽可能的拿到高文凭。如果有多次试错机会的事,在借鉴别人经验的时候,可以去自己尝试获取属于自己的经验,诸如找工作之类的事。
知道了幸存者偏差这个概念,可以让我们尽可能清楚的知道如何趋吉避害,减少盲目听取别人意见带来的试错成本的次数,从而增加我们成功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