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丈高楼想不倒,底下地基要打牢。
添砖加瓦层楼叠,没有框架何处添?
这首自制的打油诗里蕴含着我对框架力这节课的概括理解。地基+框架,我认为这不仅仅是建筑才需要的东西,学习同样需要。我们不妨将学习这项事业当做修建高楼,你决定修多高是定位力在做主,而你能修多高则是框架力在限制。
没错,是限制,是框架力在限制你能对一门知识的掌握度的极限。我们很容易想到一种对比:中国古今建筑高度的差异。我们的祖先是真的智慧的,木质的地基与房梁就能建造华美的大殿,可是最高的古建筑也不过就是开元寺塔83.7米,和如今动辄百米级的高楼大厦相比可谓是很矮了。可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因为建筑的框架牢固与否。钢筋的框架怎样都比木头要牢固结实,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建筑的粘合剂多用糯米粉和黄泥,因为只有钢筋才能承受石砖水泥混凝土。
为什么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会听到老师一遍又一遍的叮嘱我们要重视基础?不仅仅因为考试有60%考的是基础知识,更因为打好基础能够给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而框架是打好基础的最简便且可操作的方法。一个框架的诞生意味着你对整个知识的全面了解,意味着你已经初步掌握了该门知识的逻辑思路。框架搭建的牢固而清晰,后续学习中的细小知识点才能分门别类的有序安放,整个学习过程才能在自己掌控之中。
想要培养框架力,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拥有以下两种思维。
归纳思维
这点就拿数学学习来说吧。我中学时期学习数学喜欢刷题,试卷、练习册成堆,但是效果不大,很多时候遇到很眼熟的题还是做不来。但是我的后桌和我不一样,她从来不会自己买试卷和练习册,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我基本上看不到她做数学题,可是她数学成绩顶好,145以下就是发挥失常了。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她拿出了她的错题本。那是一个分成了好几个板块的本子,我注意到,她每一个单元都没有用完,但是都是可以运用同一个思路解决的题,有的是老师讲的例题,有的是作业里的压轴题。我在那时才意识到疯狂刷题却不归纳整理是没有用的,归纳这一步至关重要,不然刷再多的题都是在做简单的重复,而不能理解题型真正的核心。
自学思维
这里的自学可能和之前我们的自学有差别。大学之后我们会拥有更多能够自由安排的时间,将这些时间运用到哪里成了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如果我们想通过这些时间去培养一项自己的技能,自学就会是我们最可能选择的学习方式。而自学思维可以培养我们自学体系知识的习惯。广泛的阅读相关的书籍,构建对该项技能知识的初步全面掌握,从而在思维领域建立简单的思维框架,紧接着继续了解,无论是通过阅读纸质书籍,或者运用互联网工具,将在这期间所获得的细碎知识点填充到先前建立的思维框架里。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之后,相信我们不仅能够掌握想学习的技能,还能在自学的过程中培养出一种建立知识体系的习惯。
另外,我认为在担任临时负责人期间我也可以运用框架力的思维去提升自己的能力,更好的工作。其实在两天前我还是自信满满的,但是工作了两天我才发现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各种技能需要掌握,而最重要的还是做事的条理性。假如我能将各类信息在脑子里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框架,并对同学们常问到的问题做一个归纳总结形成自己呢解答手册,或许能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更加自在。而对于自己的提升了,长板思维和木桶思维也很重要,将现有的技能整和,扩大最强技能的影响力。这两天虽然有一点点对自己的不满意,但是只要自己还在做这件事就不断的去学习吧,让自己更优秀一点,说不定就不会有那么多烦恼。
这里是小炸,请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