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你好,之华》再次把岩井俊二带入国人的视野中,这部电影中很多元素都和《情书》具有共同点,同样的以葬礼开头,同样的以书信的方式回顾青春。
《情书》是岩井俊二1995年拍摄的电影处女作,根据同名小说拍摄,获得了第8界日刊体育电影大赏新人奖,第20届报知映画赏导演奖以及第21届大阪电影节导演奖。
《情书》讲述的是渡边博子在未婚夫藤井树离世两年后,寄了一封信给远在天国的藤井树,不曾想寄给了和未婚夫同名同姓的初中同班同学女藤井树。在一来一往的书信中,博子逐渐释怀,从藤井树的离世中解脱,开始新的生活。而女藤井树也发现了年少时期,男藤井树对她的一腔深情。
1
电影的开头,就是一个长镜头,渡边博子躺在雪地里,仰望天空,耳边有风的撕裂声,起身,从雪地往下走。整个画面除了雪地、树木、房子,就只有博子一个人的身影,配合悠长的背景音乐,人物的渺小和场景的广阔,小与大的对比,为整部电影奠定下寂寥和哀而不伤的基调。
参加完藤井树的两周年祭日,博子在藤井树的房间里,看到了他的毕业相册,抄下了毕业册上藤井树曾经的住址,现在已经成为了国道路基。
思念一个人到了极致,便会萌生出不切实际的想法。博子写了一封信寄往那个地址,寄给已经不在人世的藤井树。
藤井树:
你好吗?我很好。
渡边博子
信的内容很简单,博子真的好吗?自从藤井树走后,博子过得很恍惚,一点也不好。之所以这么说,不过是希望,在远方的你能知道:我很好,希望你也很好。
收到回信的博子是喜悦的,尽管知道藤井树已经不在了,还是愿意欺骗自己,这封信就是他写来的。
藤井树的好友秋水一直爱慕着博子,想让博子面对现实,重新生活,带着博子去了小樽,去见女藤井树。
在邮箱处看到女藤井树的样子,博子的心如坠冰窖,才发现藤井树当初说的一见钟情,是出于对女藤井树的爱慕,因为她们俩长得实在太像了。年少不敢言说的欢喜,成为了长大后一见钟情的理由。
通过一封又一封书信的来往,博子知晓了藤井树的初中生活,也明白了他此生未说出口的爱恋。而女藤井树也在回忆过往中,懂得了男藤井树的满腔深情。
可惜,尽管我们彼此喜欢,但一个闭口不言,一个后知后觉,终究是“不凑巧,我喜欢的围裙,上下没有一个兜。”
2
电影的呈现一直是克制的,一切都是缓缓道来,故事也在舒缓中推进。一如《情书》这本书,作者以不动声色的笔调勾画出暗恋的深沉眷恋和哀而不伤,文字如同山间的泉水,缓缓流淌,浸染人心。
《情书》的描写运用了电影手法,和电影的呈现是一致的,都采用了蒙太奇的手法。
蒙太奇是指以并列关系存在于极短的连续时间内的一系列事件。
比如,博子去男藤井树去世的雪山时,女藤井树正因为肺炎而去往医院。博子对着雪山说“你好吗?我很好”时,女藤井树在医院的病床上说“你好吗?我很好”。博子是在告别,告别自己的爱恋,告别男藤井树,继而重新开始。女藤井树是在回应,回应男藤井树年少的爱恋,回应自己后知后觉的感情。但她们都希望,男藤井树在另一边安心,也要好好的。
电影和书籍相比,还是有些许不同。《如何欣赏一部电影》一书中说:“电影应该是呈现而不是告知。”电影一直是通过细节呈现人物的情绪,而书中则是花费了一定的笔墨来叙述人物的心理活动。
比如,女藤井树在收信时,对邮递员不耐烦和唯恐避之不及的态度,电影只是通过女藤井树迅速的跑到院内,粗暴而快速地关上院门来表现。没看书之前,我是觉得这一段的女藤井树有些不礼貌的,也不明白这些行为和态度的原因。而书中则是详细得说明了女藤井树的心理活动,以及她不喜欢邮递员的原因,叙述上更加完整。
在两个人的书信交往中,电影删减了一些,使情节更加紧凑,以蒙太奇的手法展现了两段纯净而深沉的感情。
尽管都是讲述暗恋,但《情书》里的暗恋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的暗恋有所不同。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茨威格的作品,可谓是将暗恋描写得淋漓尽致了,讲述了一个我爱你,你却从来没有认识过我的绝望而卑微的暗恋之情。而《情书》描述的暗恋是喜欢一个人,这种事情只有偷偷做才有意义的戛然而止却意犹未尽的暗恋之情。
我喜欢你,我不难过,我希望你也喜欢我,我才难过。
偷偷喜欢着女藤井树的男藤井树是开心的,偷偷在图书馆没有人借过的借书卡上写藤井树,偷偷在《追忆似水年华》的借书卡背面画上女藤井树的画像。于男藤井树而言,有一个思念的人,是幸福的,无关乎是否两情相悦,无关乎是否能够在一起。
3
《你好,之华》和《情书》都是以葬礼开头,在《情书》里,男藤井树两周年祭日,来追悼的人可以一起喝酒聚餐,男藤井树的父母依旧能笑颜待客。女藤井树在父亲死后,男主来找她,她也是淡然以对,宛如平常。
这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很难的理解的。尽管中国和日本都深受儒家和佛家文化的影响,但在对待生死的态度上,有很大的不同。
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羽化登仙,佛教讲求来世。而在日本的文化观念中,认为生死是相连的,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延续。
日本人酷爱樱花,樱花在日本符号中象征着“无常”,天地万物,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所以欣赏它盛开时的美好,追求樱花的“瞬间之美”。他们坚信,亲人并没有消亡,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的。就像《镰仓物语》里一样,死后的人都去了黄泉之国,一家人仍可相依。
所以,博子会寄一封去往天国的信,男藤井树的母亲知晓秋水他们晚上要去扫墓时,会笑着说“看来今晚那个孩子又要睡不着了。”女藤井树才能从父亲的死亡中释怀。
川端康成曾说:“一个人如果死得快乐,如果认为死是一种恒久的解脱。世人就不应为他叹息,因为快乐的死亡总好过灵魂里面最深层次的疼痛。有朝一日,对生命也心不在焉了。死亡是极致的美丽,死亡等于拒绝一切理解。”
如此,是否也就可以理解电影中的人物对死亡所持有的态度了呢?
选择生还是死,没有对错之分,只是态度不同而已。但无论是生还是死,都不能辜负只此一次的生命。不妨热烈的生,坦然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