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学堂:沟通七要素,亲子沟通究竟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近日频上热搜的“爸爸去哪儿”,凭借可爱的萌娃与明星老爸,吸引了大量大众眼球。温暖贴心的Jasper与陈小春,可爱天真的小泡芙和刘畊宏,人小鬼大的嗯哼和杜江,乖巧懂事的neinei、max和吴尊以及东北话8级的小山竹和邓伦,五组家庭各有特色。
而我更感叹的是节目中他们通畅开放的沟通方式。因为在我的日常工作里,最常接触到的是大量有着不同程度亲子沟通障碍的家庭。
作为一个教育咨询师,每天会面对很多父母带着孩子来咨询学习的问题。这里面最让家长头疼的问题是他们和孩子之间的沟通经常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无力感。家长说得口干舌燥,孩子那边要么一句话顶过来,要么低头一言不发。
妈妈:“都已经高三了,十八岁了,别人都知道要学习考大学,你看看你还跟个孩子一样,一点都不着急,天天就知道玩游戏,星期天在家里还睡到中午,不叫你就不起来......”
孩子:……
“老师你看看,每天都跟他说要认真学,就算苦也没几天时间,还是不懂事。”家长无奈地叹气。
在我的办公室里,在来咨询学习辅导的家长和孩子之间, 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发生着。
亲子之间这些无效的沟通,究竟哪里出了问题呢?
我们一般的沟通过程,是由七个要素构成的。
大部分家长和孩子沟通的问题,来源于家长(信息源)和孩子(信息接受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等。
家长发出信息后,孩子根据自己的经验,把它“转译”成自己所能理解的内容。但是,由于家长和孩子是两个不同的经验主体,导致家长发送的信息内容与孩子“转译”理解后的信息内容存在很大的差异。
而沟通的质量取决于这种经验差异的大小。
比如跟孩子强调学习重要性的家长,经常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来说教。家长尝过生活的酸甜苦辣,他们相信学习的重要性,相信学历、相信考上一个好大学可以让孩子以后的人生道路走得更轻松一些,希望孩子能吸取自己的教训。
但是对孩子来说,这些经验离他太远。未曾经历的不成经验,强行灌输无异于揠苗助长。仔细想想,家长们小时候何尝能听得进去这些说教?不然自己的经历也不至于变成了要孩子吸取的教训。
那家长要怎么和孩子作有效的沟通呢?关键是——缩小自己发送的信息和孩子在经验上的差异。
带自己回到曾经的十八岁。想想那时的自己在乎什么,能理解什么、接受什么,然后你才能让孩子在乎,让他们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