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一共有20章,512条目。
宋初宰相赵普,曾经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字字珠玉启人心。
《论语》的语录,都说了哪些智慧?他的思想,对现代的中国人,又有怎样的启示呢?先师孔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论语层面太过于宏大,我简单粗浅的,从我个人的理解,讲几个层面。
一,怎样学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温习过去。“故”是故人、故事,就是以前的事情,比如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所以,“故”包括前人留下的各种知识、智慧和经验。“温故”就是认识并学习过去。
“温故”是为了“知新”,知新就是通过认识过去,有了新的发现、新的体会,能够了解未来。但“温故”并不必然导致“知新”。“温故而知新”需要有头脑、眼光和独立思考能力。通过独立思考、消化吸收,才会有新的体会。这种体会通过融会贯通,才是真正的新知。这样一来,当然可以做老师了。
反之,一个人既能“温故”,还能“知新”,才配做老师。那些只会机械地照本宣科之人,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温故知新也是一样的道理。
其实,“温故”就是学。“学而时习之”,若能“时习之”,在恰当的时候,灵活运用“温故”得来的道理,才是真正的“新知”。以此获得新的知识和智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温故而知新”,就是“学而时习之”的过程。
二,怎样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孔子回答,那就是“恕”,宽恕的“恕”,进一步解释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愿意去做的事情,不要强加于人。“恕”最核心的本意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就像它的写法,上面一个“如”,下面一个“心”,“恕”就是如心,为人处事要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这也是对人的基本尊重。
我们都认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己之所欲”是不是能够“施于人”呢?我们都有独立的人格,讨厌外界的强加,无论是物品还是某种观念或行为。有人喜欢吃榴莲,他觉得非常好吃,让我也吃,但我不喜欢那个味道。所以,强加于人本身就是“己所不欲”。因此,如果我有一个好东西,自己很喜欢,可以向别人推荐、介绍,甚至说服。如果对方不接受,就不要强加于人。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交友,在家人之间,乃至两个独立的个体之间,都很适用。需要注意的是,越亲近的人之间越容易出现“强加”的情况。比如对待另一半、对待孩子,我们经常会以爱的名义强加于人,这种情况非常普遍。所以,真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很不容易的。
三,怎样做君子?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孔子,怎样才是一个真正的君子?孔子说“先行”,先要行动。“其言而后从之”,你要想说的话,先做了再说。也就是说,做在前,说在后,这样就能成为一个君子。这是孔子告诫子贡的话,要先做后说,不要先说后做。比如请人吃饭这件事,有的人说我一定请你吃饭,或改天请你吃饭,结果你永远也等不到他请你吃饭。这种人是虚张声势、虚情假意的。如果你的朋友在请你吃完饭后对你说,今天非常开心能够请你一起吃饭,感谢你对我的支持。听了这个话,你一定能够感受到这个人的真诚和实在。所以,真正的君子是少说空话,多办实事的人。
四,怎样为孝?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常常记在心里呀。叫你一想到,又是喜欢,又是忧虑。”的确如此,尤其是人到中年以后,父母的岁数大了,我们一方面为父母的长寿而高兴,同时又为父母的衰老而担忧。
作为一个有孝心的、关心父母的人,他一定会把父母的岁数记在心里面,不可能不知道。一方面,他希望父母安度晚年,能够长寿;另一方面,岁月不饶人,父母也总有走的时候,所以他有深深的恐惧。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孝子就是这种心情,这种心情充分体现了仁爱之心!
五,怎样为政?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孔子说,要要用德来治理国政。“为政以德”,德是最重要的。什么是德?
古时候,道德这两个字是分开用的,道是道,德是德。简单来说,道是天道,包含万事万物,包括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一切规律。德,就是符合道、顺应天道去做的事情。“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
一个人有德行,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你待在那个地方,其他的星星就围绕着你,其他的人就会拥戴你。一个人的德行是最有感召力的。我们常说“以德服人”,只有品德高,别人才服,而且是心悦诚服。
六,孔子的志向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有一天,颜渊、子路和孔子在一起聊天。孔子说:“来,你们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先说:“我要把车马、皮衣等好东西拿出来和大家分享,用坏了也不遗憾、不心疼。”子路是个非常慷慨、豪放的人,他的志向是在物质上与大家共享。
颜渊说:“愿无伐善,无施劳。”“伐”是自夸,“施”是表白。自己有善行、做了好事而不自夸,有功劳也不到处表露。颜渊的志向是追求很高的道德修养。我们可能会讨厌那种做了一点点好事,有了一点点功劳,就到处夸耀、自我宣传的人,生怕别人不知道。因此,真正做到“无伐善、无施劳”也不容易,这是一种极高的修养。
子路是个急性子,他和颜渊说完以后,就忙问孔子的志向:“愿闻子之志。”孔子就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者安之”,所有老年人都得到安养,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能安心。“朋友信之”,朋友之间友好交往,人与人之间没有仇恨和怀疑,相互信任。“少者怀之”,年轻人能心怀抱负,有美好的理想和美丽的期盼。能够得到关怀和爱护,健康地成长,有美好的未来。由此可见,孔子的志向是建立一个理想社会,从少年到老年各安其所。
子路、颜渊、孔子都谈了各自的志向,子路是物质层面上的共享,颜渊是道德修养层面上的和睦共处,而孔子是“仁者安仁”的境界,让天下人都能各得其所,这就是圣人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