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对八股文起了兴趣,科普了一番,才发现,我们都误读了八股文。
八股文的起源可追溯至唐朝的“帖括”,宋时,为了避免“浮华不切实用”的唐代科举弊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发挥对经文意义的理解来写文,当时的考试对文体并无限制,也无对仗排偶的要求。
官家没要求,不等于考生没追求。当时有的考生主动运用排比笔法,写成与八股文类似的文章。此举,被一些历史学家视为八股文发展的开端。由此,我们有两点需要特别关注,首先,八股文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前代科举中“浮华不切实用”的弊端。其次,八股文不是政府发明的,是脑力劳动人民为追名逐利,自己发明创造的。
明清时期,四书五经的的加入,代圣人立言的要求,使得很多文人仕子不能成为跳过龙门的金鱼,纷纷拿起手中的笔,发挥自己的特长,对八股文口诛笔伐,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及至清末,八股文已成过街老鼠,头顶空洞死板、言论迂腐的大帽子,被人人喊打。。顾炎武更是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一篇八股文,狠辣超过了始皇的“焚书坑儒”,真是该打。
上学的人都有一种感觉,作文成绩非常主观化,一个老师一个看法,特别是在各种统一考试中,阅卷者不是自己的语文老师,成绩经常容易出现忽高忽低的现象,高考估分时,作文更是像黑洞一样神秘,能得多少,完全靠运气。
犯相,本是传统中两人属相相克的说法,也没什么科学道理,现在,则引申为两人莫名的就看不上对方,虽然嘴上不说,心里却对对方极为不满,就是俗话说的,看不顺眼。在心理学上被称作,一个人对外界事物的本能的心理防卫机能。几乎人人都有。
文如其人,每篇文章都和他的主人一样,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脾气,自然也就有看不顺眼的“文”。或许,你的文章一直不受赏识,就是和阅卷老师“犯相”了。这里的“犯相”并不是说,你与阅卷者之间有什么个人恩怨,而是你的文章观点、语言、写作风格等,不被他接受,自然也就入不了他的法眼。
其实,这也没多大的事,看上你的文章,收了,看不上,扔了,也就这样了。如果是影视圈,看不上还则罢了,看上了,还要潜规则一把才行。相比之下,还是写字保险些。
这里说的其实就是一个问题,文章的标准化。虽然文章可以有个性,但是审阅,必然要尽量避免个性化,这样就只能将文章标准化,按照统一的审阅标准阅卷,公平取士,八股文就是应此需要而出现的。
八股者,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将一篇文章分成标准的八个部分。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再后为“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前后合起来共八股,故称八股文。
一眼就可以看出,这哪里是一个束缚人的吊绳,分明就是一个,层层推进,步骤清晰的写作方法,何罪之有?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八股文只是一种写文章的格式,无所谓好坏,就是怀了皇帝老儿的私心杂念,才被世人诟病。世人不敢骂皇帝,还指望着皇帝给官做;世人只敢骂八股,嫌八股挡了做官的道。
今天,有一些英语作文,仍采用固定的模板来写,如果不采用推荐的格式和模板,阅卷老师就会对此作文打低分。很多理工科的毕业论文都是固定的,“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背景知识,第三章理论基础,第四章实验设计,第五章实验结果,第六章结尾”。
八股文,也成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过两天,恰好要在北京召开《第39届国际标准化组织大会》。本届大会主题为“标准促进世界互联互通”,这与八股文出现的本意完全一致。八股文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这么大的一个国家,这么多的人口,和参差不齐的教育水平,所导致的隔阂和差异,尽量体现考试的公平性。
千年前,我们的前辈创造了八股文;千年后,我们不应再继续误读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