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市巴南区召开表彰大会,对“菁英计划”入选人才进行表彰颁奖。重庆理工大学科研处许俊强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黄福祥教授、化学化工学院赵天涛教授、管理学院代应教授入选该项目并参加表彰。
那么什么是“菁英计划”呢?
据了解,“菁英计划”全称为“菁英计划”高层次创新人才激励项目,它是重庆市巴南区为进一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而制定的。旨在用5年左右的时间,采取引进和培育相结合的方式,以用为主,在战略性新兴制造业、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传统优势产业、军民融合产业和重点民生领域中,引进和培养一批具备良好专业素养、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助推全区产业发展。
在本次表彰大会上,重庆理工大学科研处副处长许俊强代表学校作了题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深化校地合作助推巴南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的主题发言。他在发言中介绍了重庆理工大学在推进原始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的亮点,以及加强校地合作助推巴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情况。许俊强表示,下一步重庆理工大学将紧密围绕巴南区重点产业的发展需要,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联合巴南区内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在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领域,将南部高地建成全市创新驱动发展核心区和西部地区的示范基地,积极为“大美巴南、大善巴南”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背景材料
重庆理工大学4名教授入选重庆市巴南区“菁英计划”项目
“菁英计划”高层次创新人才激励项目是巴南区为进一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而制定的,旨在用5年左右的时间,采取引进和培育相结合的方式,以用为主,在战略性新兴制造业、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传统优势产业、军民融合产业和重点民生领域中,引进和培养一批具备良好专业素养、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助推全区产业发展。5月17日,巴南区召开表彰大会,对“菁英计划”入选人才进行表彰颁奖。我校科研处许俊强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黄福祥教授、化学化工学院赵天涛教授、管理学院代应教授入选该项目并参加表彰。
以下为许俊强、黄福祥、赵天涛、代应教授的简介资料:
许俊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任重庆理工大学科研处副处长。近年来许俊强教授在科学研究方面,围绕新型化工材料的合成与应用开展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科技专项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和科技部科技专项1项(已结题),重庆市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专项等省部级课题15项(在研5项,结题10项);参研课题12项。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刊物论文的SCI、EI等检索5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2项,其中第一发明人7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在教学方面,入选重庆理工大学教学名师支持计划,围绕教育教学改革,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市级教改项目4项(分别是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C-2015Y0506-083),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43002、113007),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jg133012)),主持校级教学改革项目3项(项目编号分别是:2014ZD02、20110036和yjg2013206)和校级重大教学成果培育项目2项,主持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优质课程《新型催化材料》1项,获市级教学成果奖1项,重庆理工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排名第1)和一等奖1项(排名第2),发表教改论文篇40余篇,参编教材1部。指导研究生12名。获重庆市教学成果奖等各类奖励10项。
黄福祥: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市材料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仪表材料研究所(现重庆材料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清华大学材料学专业博士学位。重庆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在2005年3月至9月期间,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做客座研究员。黄福祥教授长期从事特殊功能有色金属材料及应用技术、电子元器件用金属功能材料制造技术以及机械零件失效分析等材料学专业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广等方面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在科研工作方面,承担或完成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重庆市科委科技攻关、重庆市教委科技等项目在内的二十余项科研项目,获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4项,其中主持完成的重庆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新型高性能银基合金及复合材料开发及其制备技术”成果目前已为企业创造出5亿以上的新材料产值;编写著作2部;已发表学术论文近100余篇,被SCI收录16篇、EI收录20篇、ISTP收录5篇,其中“Analysis of phases in a Cu-Cr-Zr alloy”一文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Scriptia Materialia”上,至2018年5月,已被论文引用135次,其中核心SCI数据库论文引用72次。获得2011年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1),获得2014年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排名第2),获得2010年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排名第4),获得2005年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8)
赵天涛: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重庆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中国硅酸盐学会废物专委会副秘书长、重庆市化工废水处理与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材料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获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人才,重庆市“三区人才”,巴南区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科技特派员等称号。参与重庆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重庆市高等学校“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巴南区“十三五”创新驱动发展规划战略研究等工作。赵教授十几年来一直从事污染环境和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方面的研究,擅长环境工程、化学工程和生物工程交叉的学科领域,尤其对有机污染生物减排、极端环境微生物组学特性和驯化筛选、污染物生物降解机理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截至2018年3月,主持国家自然基金2项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共发表和接收研究论文7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的SCI/EI收录论文2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主编国家级著作教材共5部(含十二五重点图书1部)、英文著作2部;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代应:博士,博士后,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访问学者,重庆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负责人,历任物流管理系副主任、主任,现任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物流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重庆市行为科学学会副会长、重庆生产力发展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巴南区智库专家。主要从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重庆市重大决策咨询研究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省部级及以上项目10余项;在SSCI、EI、CS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出版专著3部,教材2部,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3项,多次荣获学校优秀教师和优秀科研工作者荣誉称号。
作者: 重庆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