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高心未必高
林清玄的“人间最美是清欢”,是白话、拔高了苏轼的“人间有味是清欢”。意思看上去差不多,都是表示作者对“清欢”的喜爱。当然我们仔细区别,还是能感觉到不同的。
何为人间有味?以苏东坡的性格来说,还真的可能就是说好吃的味道。何为人间最美?很显然林清玄指的是一种生活态度。“清欢”这种生活态度在他心中是超越所有其他人生态度的存在。“有味”和“最美”之间的差别,稍敏感者肯定是能体会到这其中的区别的。
“有味”,偶得之为美。“最美”,求得之为美。
再结合苏轼临终前的“着力即差”来看,林清玄离苏轼的境界还差得远。
喜欢“清欢”没有错,追求“清欢”就俗了。人间真味,哪一样不是最美?
何为清欢?
到底什么是“清欢”呢?
清欢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清雅恬适之乐。出自唐·冯贽 《云仙杂记·少延清欢》:
陶渊明得太守送酒,多以舂秫水杂投之,曰:“少湮清欢数日。”
陶渊明隐居困顿,得到太守送酒,他也不一醉方休,舂了高粱水混在里面。还得意地说:“这样可以多过几天瘾。”
清欢于此,就是简单的快乐而已。陶渊明并不在乎快乐的浓烈,而心仪细水长流。
东坡居士关于“清欢”的句子出自《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看下片前两句就可以了,上片是写景。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看吧,苏老果真是个吃货,他的清欢不过就是山间野味罢了。
我们再来看林清玄《人间最美是清欢》:
清欢是生命的减法,在我们舍弃了世俗的追逐和欲望的捆绑,回到最简单的欢喜,是生命里最有滋味的情境。
林清玄的文笔,简约而睿智,带着些许禅意。读他的书,就如品茶,清香自来,让人心静。
但是我们也能看到,“清欢”在这里已经完全变成了一种生活态度,这种变化也是适合我们现代人的文学想象的,因此他的这些文字在大众看来,自然格外动人。
着力即差
要做到陶渊明和苏轼的“清欢”,并不难。保持一颗平和的心,体会自然的每一份馈赠并享受,就是清欢。天道恒昌,万物平常,我们并不需要刻意去追求简单、淳朴,顺道者生。
你的繁华、你的落魄、你的成功、你的失败都不过是大道的轮回罢了,不因为天命难改而消极,仔细地品味每一步生命历程的精彩,并安然地喜欢它,顺应它。
《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记载:琳叩耳大声曰:“端明宜勿忘。”公曰:“西方不无,但个里著力不得。”钱世雄曰:“至此更须著力。”答曰:“著力即差。”
苏轼临终之时,维琳方丈与钱世雄去探望他。看他气息渐弱,维琳方丈靠在他的耳边大声地说:“端明,不要忘记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苏轼轻声叹道:“西方净土不是不存在,但此时不能在此处用心力。”
钱世雄站在一旁听到这话,也大声说:“到这个时候,你更应该用力去求啊!”
苏老却说:“越使劲儿,就越错了。”
“着力即差”,意思是“用心力去追求,就不对啦。”为什么着力追求,苏轼认为是错的?这是他对佛学、大道有深刻的理解的缘故。佛学讲发心,就是做事的初衷。你的初衷是什么,在佛学看来是比结果更重要的。你的本心远比你得到的东西重要。
同样对他来说,“清欢”为他所喜,但刻意追求就是错的。
苏轼“着力即差”的“清欢”,也就是老子的“无为”。
用现在的话说:“结果不重要,关键是过程”。
说难吧,不难。说不难吧,也不容易。关键是悟。
林氏清欢
而林清玄的“清欢”,则更加容易。你不过需要奋斗到你可以放弃自己奋斗目标的阶段就可以了。就好比我们说“舍得”,舍得舍得,你总要得到过才能舍。一贫如洗,一个月难得吃肉和拥有足够的生活资源却选择吃素的人是不同的。
林清玄的“清欢”,不过就是富裕者的修行,肥胖者的辟谷,肤浅者的装逼,谁都可以做到。
和大道清欢比起来,这真的只不过是附庸风雅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