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里因为搭建区一直比较小,孩子们在搭建的过程中,非常配合区域规划,只在铺了垫子的区域进行搭建,一般五六个人在搭建区,孩子们只能搭两个主要目标,其余的剩下的地方就比较狭窄了,这样也限制了孩子们的发挥。以至于到游戏时间的后半段,有的开始无所事事。
周四早上,还是五六个孩子进入搭建区,他们先是拿着信息支持的板子,有三张,互相商量到底搭哪一个,商量来商量去,他们都放下了,在一旁观察的我也没有上前询问,正好这时一个孩子自己穿上鞋,把搭建区旁边的桌子推到了一边,转回头对其他人说,这样地方不就变大了吗?他们转头看看在一边的我,我点头示意当然可以。于是孩子们第一次开始了“区域扩展”计划。在整个40分钟里,我看了孩子们整个游戏过程。
第一幕:领导型的小泽为大家分配任务,他拿着幼儿园的照片,将区域划分成三块:入门和大厅一块,我们的教室区域一块,南侧教室区域一块。我为孩子们的分工明确感到高兴,搭建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无序无组织的开始往往导致游戏内容松散,最后变成一个一个小“单元”。下图是游戏最后呈现出来孩子们自由分工后三个大的区域。
第二幕:幼儿们大门和大厅的设计
这块区域由小昆和小泽负责,俩孩子反复观察图片,终于在否定了四五种积木之后,选择了一种他们认为能后表现大门区域的拼白方法,过程中这两个孩子不管的互相询问,不断地去拿材料,又不断的否定方案,但是这之中没有争吵,就和一个小设计师一样,不断的冒出新想法,又因为实际情况而否定方案。下图是他们呈现的大门口,以间隔的方式来表现,我觉得美感非常好。
第三幕:大厅的设计
大厅的设计是小昆和小泽颇具匠心的设计,因为我们幼儿园大厅有长长的玻璃门,他们俩在这过程中很坚定的选择具有玻璃光感的材料,而且速度非常快,小鬼很好,还融入了孩子们的发挥,将二楼的设计风格进行了调整。
第四幕:大厅里来来往往的小朋友
大厅围拢之后,小泽说应该有很多小朋友晨检之后进教室,于是小昆拿了很多小圆柱,排成长队,走向自己的教室。下图圈出的绿色区域为走向自己班级的孩子。
第五幕:宣萱负责我们班级活动室的搭建,她特意打了一个二层,游戏结束后我问她为什么要两层,宣萱说因为我们睡觉的地方就在我们班上面,所以必须是两层啊。这一点体现孩子们的空间方位还是比较不错的,亮点出现萱萱提出的疑问,没有楼梯怎么上二楼呀。于是几个孩子就自然凑到一起,尝试了好几次流涕的表现方法,不断的失败,主要是因为无法体现出错层,这时候我帮了他们起了一层,孩子们很快心领神会,将大厅和班级走廊进行连接,并且把转角处安装了楼梯。这个过程不断顺利,但是没有人放弃。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虽然搭出来的东西没有很精致完善,但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非常精彩。
第六幕:两座建筑之间的连接。把幼儿园连城一个完整的整体。
第三组的区域搭建属于孩子们自发的行为,主要用到了平时孩子们擅长的四方形的搭法,在大厅和活动室整体连接完成以后,孩子们自然开始了主要建筑之间的连接,这一次孩子们汲取了第一次楼梯的经验,非常迅速的将两处建筑进行了连接。
最后呈现的效果其实没有很惊艳,但是整个游戏过程孩子的想象力,规划能力,以及他们对于生活区域的方位知觉都被调动起来。没有人是无目的的在游戏,一直都沉浸在尝试再尝试的过程里。这也是第一次孩子们自主的扩大游戏空间,不再单纯的去完成一个要求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