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年,我出生在东北的一个小县城,爸妈都是普通的工人,日子过得谈不上清贫,但是一年中总有那么几个月是紧吧的。那个时候,基本上生活水平是差不多的,但是同班同学中也有一部分爸妈是农民,靠天吃饭,所以跟他们比起来,相对稳定的工人爸妈似乎给我的生活还不错。
九几年的小县城,精神上,物质上都是非常贫瘠的,印象中,每个季度只有两身衣服,冬天还好点,天寒地冻的也没心思臭美,可是一到夏天,看着洗的已经褪色的连衣裙,心里不免失落。
所谓的市中心有有一家书店,卖的书以新华字典,测试用的卷子为主,偶尔看见一本名著都觉得稀奇,慢慢的上了初中,开始有一些租书的店出现,梦里花落知多少,那小子真帅等等,都是省下自己的零用钱背着爸妈租来的,又藏在课本里偷偷摸摸的看完。
在爸妈的眼里,那些都是闲书,正如学画画,弹钢琴一样,都是没有出息的孩子才学的东西。
虽然那个时候年少的我隐约觉得并不是那样的,但是又不知道该是什么样的。无从反驳只能默默接受。
记得小时候常有亲戚问,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啊,我的回答是科学家,因为不知道那个瞬间在电视上瞄到的,好像很厉害的样子。等到大一点,再有亲戚问,我的回答是像爸爸一样当个工人,在以后有人问,我的回答就是不知道了。因为我所生活的环境,不能给我更多的可能,我看到的,经历到的,都是最平凡,最普通的生活,我并不是说这样的生活不好,只是,当我面对星空想象未来的时候,我能想到只是当一个工人,然后像爸爸一样在一个小县城,结婚生子,直到慢慢老去,跟街坊邻居一切嗑着瓜子聊闲话。
大学毕业后,我留在了这个城市,工作的环境让我接触到一些人,我以为我看到了很多不同人生的精彩,而现实却是我看到了生活其实是各有各的不幸。为什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是,其实有机会接触到不一样的人,只是,我选择的眼界决定了我的生活,那些从小留在我心里的贫瘠,让我不自觉的和跟我有相同经历的人走到一起,那些现实还没有企及的高度,让我的自尊心只允许和跟我差不多水平的人在一起。
所以我看到的是同样为了还房贷而省吃俭用的大哥,我看到的是同样出门挤公交的大姐,我看到的是同样为了生存而挣扎不知道梦想为何物的女孩,我看到的是生活中最琐碎的日常。
购物的时候,我喜欢去地下商场,便宜样子又多,吃饭的时候,我喜欢去街边的小摊,便宜又好吃。我不知道别人是否跟我一样,但至少身边的人跟我都一样。即便偶尔有个同事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我也会告诉自己,那只是生活中的极少数,我这样的才是生活中的大多数。
直到工作6年后,机缘巧合,我工作的搭档是一个孩子已经7岁的大姐,在我的印象中,生孩子是惯性,是扛不住爸妈的碎碎念,是抵不住七大姑八大姨的伦理道德。但是她告诉,不是这样的,她是因为喜欢。然后我看到了她的生活,穿精致的衣服,化适合的淡妆,工作业绩良好,孩子懂事又有礼貌,业余时间给自己报了英文口语班,休息的时候跟着孩子一起看英文动画片,这只是一小部分人的生活,我在心里隐隐的跟自己说,但是分明又有另一个声音说,不,生活不只是一地鸡毛,也可以自在多彩。于是我看到了,不分昼夜只为做自己喜欢的事的朋友S,我看到了,平时吊儿郎当,谈起工作眉飞色舞激情澎湃的朋友A,我看到了,比我还大两岁但是业余时间报班提升自己的D,我看到了,已经是业内非常优秀设计师但仍然从零学习新技术的H。。。。
当我打开内心,睁开双眼,我仿佛看到了自已生活的多种可能,我可以换工作,因为喜欢,我可以学习新东西,因为热爱,我可以尝试不同的生活,因为还年轻,我想像他一样把爱好变成事业,我想象她一样,一切归零重新开始。别说太晚了,别说来不及,因为37岁的同事在学习英语,47岁的大姐在计划登山,你所看到的远远比你想象的精彩。
如果说小的时候,眼界来源于原生家庭,生活的大环境,那么长大了以后,眼界来源于选择,而选择决定了生活。选择回避,不听不看,生活多半一地鸡毛,选择接受,多听多看,生活就有无限的可能。
�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