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史书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赞誉,在史学上及文学上有很高的地位。它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先河,并被后世所继承;它读起来让人觉得脍炙人口、趣味横生;它对历史人物的刻画可谓是入木三分,栩栩如生。我们耳熟能详的“负荆请罪”、“破釜沉舟”、“萧何月下追韩信”、“鸿门宴”等等名篇,就出自《史记》。正如太史公的《报任安书》中所写的他的创作动机,“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然而,正因为太史公笔下的人物太生动形象了,细节到人的心理活动、言语神情,为我们再现了当时发生的情景,让人不禁有种怀疑:太史公又没有身临现场,怎么知道人家说了什么、心中想的是什么,太史公所记录的,到底是不是真实的?毕竟,抛开历史的真实性不谈,它就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或许当做历史故事来看更合适?犹记得,在我高中时学《鸿门宴》这篇课文的时候,当时的语文老师这样说道“太史公将他看到的史料以及他所听到的流传的历史,将这些进行了艺术的加工之后,写进了《史记》。千百年来,也没有人说他猜的不对”。我对这个说法是不满意的,历史的经过靠猜出来的?直到我看了《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在品读了书中关于秦朝历史的独特解读之后,修正了我对历史的看法,也让我重新看待《史记》这部似故事书一般的史书。
原来,《史记》本质上来讲,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私家著作。太史公主要依据他看到的史料,以及为了丰富史书的纪事,也从战国以来流传的历史故事当中选用了一些资料填充进去。从《史记》记载的来源来看,有官方正式的历史记录,有流传的历史故事,另外还有后人的添补杜撰,可以说是成分复杂。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史记》,是东汉明帝以后的版本了,在经历了后人的删改、增补、伪造之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史记》同时也是一部文学造诣很高的作品,如果你为了领略书中记载的历史故事,当然就不必考虑你读到的是真是假了,只要它生动有趣,可以成为茶余饭后的闲谈。但是,如果你把它当成历史来读的话,就得小心谨慎了,因为你读到的,不一定是历史真相。
在我们的认知中,“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真实的历史由于有意的歪曲和刻意的隐瞒,又经过一代代的深化认识以及贴标签式的刻画,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由于文学作品的影响力和扩散的程度极其深远,以至于很多人将书中、剧中、戏中的人物和事件,当成了真实的历史。当然,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一旦被某个标签深深印在身上,是不是他说的他做的已经不重要了,他将会一直背锅下去。不管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一说起某个历史人物,大家自然而然地会将其与心目中的理解对应起来,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曹操——奸雄、包拯——铁面无私、秦侩——奸臣、陈世美——负心汉......所以,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不完全是真实的,对历史人物的理解也只是片面的。
历史是什么?它是基于史料对往事的合理推想。古史的记载,万中无一,没有记载才是常态,大部分都是空白的。如何根据少而又少的记载,相互印证,辅助以考古挖掘和发现,进行推理和联想,将线索合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相关的证据链,重建历史真相,是历史学的重要任务。历史学世界是一个“3+N”的世界:
在时间中过去了的往事,曾经真实发生过,这是历史学的第一世界;
关于第一世界的一些信息,通过口述传承、文字记录和遗物留存的形式保留下来了,这些东西称之为史料,是历史学的第二世界;
根据史料所编撰的历史著作,是历史学的第三世界;
根据已有的历史著作再编撰所写成的历史书籍,属于历史学的第四世界,以此类推。
由此可见,《史记》当属于第三世界的历史著作,而《三国演义》则可以划入第四世界。就真实可靠而言,是由上往下递减的,生动形象以及有趣也是逐渐下降的。根据历史故事编导出来的历史影视剧,则可能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趣,被更多的人喜闻乐见,得到更为广泛的流传,我们不能将其当做真正的历史来看待,而应当看做是历史故事。而记录的历史是不全面的,由于缺失或者下落不明,又或者有意的隐瞒。民间有口耳相传的,也有为了添补这份缺失的遗憾,会有各种各样版本的历史故事流传下来,可能也会隐含有部分历史的真相。添油加醋的历史故事,如同以讹传讹式的传播,越传越丰富,越传越离奇和虚玄。历史故事中,往往最曲折动人的情节才会被人记住,但恰恰这部分是最不可信的,几乎全是文学艺术的加工的成分,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无奈的矛盾。
以一个有趣的以讹传讹的故事供大家娱乐一下: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每次看到这段话我都忍俊不禁,赞叹一声真是有才!
历史著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所以我们知道了,《史记》所记载的,是掺杂着文学润色的历史事件,有民间流传的历史故事。
学术论文式的文章,大概可以想到,除了业内人士,恐怕不会很多人愿意花时间精力去读的。《史记》作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用生动有趣的叙述,向后人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是难能可贵的。不知大家还对之前火热的《百家讲坛》有印象吗,因易中天《品三国》而被广为所知,它是为了让你入门的,即,用大众化的表述,而不是用严谨严肃的术语向大众科普。又比如《明朝那些事儿》,正统人士可能看不起这种类似街边说书式题材的历史小说,所选取的史料也不全是正史所记载的,而更多的是道听途说或者野史所记载,但对于对历史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是一种新颖的读历史的方式,它让你知道,历史不只是枯燥乏味的,还可以很生动形象有趣。
古往今来,历史在变化,人物在更替,不变的是人性,相通的是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