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舍得》热播第11天,蒋欣被全网骂成马蜂窝:摊上这样的妈,到底多窒息!
最近,很多爸妈都在追《小舍得》,里面三个不同背景的家庭真实得让人仿佛看到了自己。
有一心鸡娃甚至把孩子逼到崩溃的虎妈蒋欣;
有一开始佛系带娃,最后在环境压力面前不得不屈服的宋佳;
还有从农村来到大城市,孩子没上过一天辅导班却成了天才的米桃妈妈一家。
其中最让人心焦的,就是蒋欣扮演的子悠妈妈。
每当看着懂事又好学的小男孩子悠眼里的光一点一点黯淡,甚至开始自残,真想冲进屏幕里对着蒋欣大喊:你快闭嘴吧!
多少父母,用自以为是的“为了你好”,让孩子变得遍体鳞伤。
01
“妈妈爱的是考满分的我”
剧中,蒋欣儿子子悠的班级,开了一场特别的家长会,叫“请你夸夸我”。
轮到子悠上台时,他低着头带着哭腔说:“我觉得我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一句话,让所有家长和孩子都哗然了,没人想过,这个平时看起来成绩优秀的“别人家孩子”,背后居然藏着这么深的伤痛。
台上,子悠继续对妈妈喊话:
“你每次都说你是为了我好,但其实都是为了你自己的面子,从来不管我开不开心愿不愿意。”
“妈妈,我觉得你从来就没想过让我高兴。”
“如果将来我有了小孩,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做自己喜欢的事怎么就那么难呢!”
台下的蒋欣听了大惊失色,当即就站起来反驳:“我还要怎么爱你啊!我做的都是为了你好!”
最后,她根本没听完儿子的心声就冲出了教室,只留下子悠痛哭流涕。
一对母子,本应是世上最亲的两个人,却在根本不对等的沟通中渐行渐远。
他们都以为最委屈的是自己,却没发现,这场悲剧式的母子关系,早就在生活中有迹可循。
子悠平时成绩不错,蒋欣也总是把儿子看成自己最大的骄傲。
儿子考好了,她就又抱又亲,亲昵得不行。
在儿子参加数学竞赛前,她甚至放话:你要是考好了,给我拿个二等奖以上,妈妈以后出门都不用化妆了。
这一切,只因为儿子的成绩让她“脸上有光”。
而一旦儿子没能按照她的意愿表现,蒋欣立刻换了另一副面孔。
儿子不止一次说自己喜欢蚂蚁,以后想当生物学家,她对此嗤之以鼻:恶心兮兮的东西。
儿子为了能继续踢足球苦苦哀求,她答应得好好的,一转头就能出尔反尔,无情驳回。
这样的喜怒无常,在孩子看来,就成了有条件的爱。
所有一切,都与成绩挂钩,仿佛考好了,才“配”当那个被宠爱的孩子。
这样看来,子悠公然抱怨“你只喜欢考满分的我”,只是孩子被逼到绝境前的求救。
可惜,蒋欣这个妈妈始终固执己见,从没想过停下来听听儿子的心声。
后来的剧情里,子悠在考场上突然情绪崩溃,当众撕掉试卷大吼:“你走!我不想看到你!”
一个曾经的优等生,被逼成了旁人眼里的“疯孩子”,不得不说,这才是家庭教育最大的悲哀。
所谓的好孩子,从来不是逼出来的。
一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只会让他们离最起码的快乐和健康越来越远。
如果一个孩子连心智健全、身体健康都满足不了,父母苦苦追求的“好成绩”,只会毫无意义。
02
“我都是为你好”成了最大的诅咒
孩子最害怕却又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什么?
我都是为了你好。
数不尽的辅导班和试卷,是为了你好;
两耳不闻窗外事,不能有兴趣爱好,不能有休闲时间,是为了你好;
就连牺牲全家其他人的正常生活,为孩子让路,也是为了你好。
听起来,这是感天动地的父母之爱;
但稍有差池,这就成了一场以爱为名的绑架。
很少有父母想过,自己对孩子所说的“为你好”,真的只是为了孩子吗?
这其中是否有为自己脸上增光添彩、为自己实现往日未完成梦想的成分呢?
你想把孩子活成“面子”,最终只会丢了“里子”。
最近还有另一部电视剧《陪你一起长大》同样关注了育儿生活。
剧中刘涛扮演的妈妈,硬生生把自己健康的孩子逼成了抽动症。
孩子喜欢小动物,养了一只小狗,她以“会影响学习”为由强行送走;
孩子放学回家,她见不得有一点空闲,从拼音表到数学公式,给孩子安排得密不透风。
原本,她以为自己严格的要求会让孩子成绩突飞猛进。
没想到,她的高压教育不仅没能如她所愿,还让儿子患上抽动症,时不时就会不受控制地眨眼耸肩,连正常说话都受到影响。
如果你以为,这些影视剧情节太过夸张,然而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做法,更可怕。
《少年说》里有一期,一个初二小女孩向妈妈哭诉:我真的很喜欢跳舞,妈妈请你支持我的梦想。
原来,她的成绩有所下降,妈妈直接把舞蹈课停了。
面对女儿鼓起勇气的请求,台下的妈妈不以为然地说:“在你学习进全校100名的时候,我会兑现承诺的。”
在女儿好一番恳求之后,妈妈才把要求放宽到150名。
猛一看,女儿如愿以偿了,但这样有前提条件的母爱,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吗?
看过一档节目《亲爱的小课桌》,里面一个叫凯凯的男孩乖巧得让人心疼。
他明明很优秀,掌握了不少才艺,却连在大家面前自我介绍都不敢。
随着节目的进行,大家才发现,这一切都和凯凯强势又严格的妈妈息息相关。
凯凯考一次92分,妈妈就在寒假给他准备了270份考卷、7本大题、50页自打卷,整整376张卷子。
担心儿子淘气、嘚瑟,妈妈成天打击他,在妈妈口中,儿子一无是处。
当老师提出凯凯人际交往能力偏弱时,妈妈不以为然,“回来好好学习就行了,其它的以后再说吧”。
在凯凯妈眼中,孩子的成绩是一切。
她忘了,没有了孩子自身的发展,再好看的分数也只是镜花水月。
对孩子来说,他们发自内心地信赖父母,但父母却没意识到,这样的教育,不是爱,而是情感勒索。
孩子拼了命想要达到父母的要求,却在过程中痛苦不堪,甚至弄丢了自己。
03
相信大家还记得去年的一部电视剧,关于学习关于高考的,那就是《小欢喜》,这也算是《小别离》的第二部吧!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陶虹饰演的母亲宋倩,让人看了就特别的紧张和压抑。里面有一段剧情说的是英子生日的时候,她爸爸送给她一个乐高,这个乐高模型是英子梦寐以求的心愿。
于是英子就想着逃课抽出时间来搭建自己的“航空秘密基地”,不久后宋倩知道了英子不好好学习,为了玩乐高逃课,情绪终于爆发,怒把英子偷偷快搭好的“航空秘密基地”给打翻了,英子和宋倩大吵了起来,英子崩溃的对宋倩大喊
“我讨厌你!”
宋倩怒了直接就给了英子一大耳光。
英子马上要准备高考了,宋倩一心想让英子好好学习,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没有价值的东西上,总觉得孩子只有好好学习,考出好成绩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但这种“为你好”的方式或许只会让孩子更加的痛苦。
“为你好”这句话背后的解释是“听我的,没错。”“我都是为了你好。”实则就是“你为什不听我的话?”
乔英子本来可以说是学霸了,家里的条件也是很好的,但是父母的离婚,对于她来说,表面上已经接受这件事情,但是内心中还是造成了伤害,尤其是在面对母亲的强势,乔英子的所有事情都是按照这宋倩计划所走,即使在面对自己的爱好和梦想的时候!
宋倩总是以为你好的称呼来逼迫乔英子,对于宋倩的做法很多人都是很反感,其实换个角度来看的话,也是很理解的,毕竟一个离婚的人,女儿就是自己的唯一,那种占有欲是很强烈的,乔英子也是很理解母亲,但是心中始终有着一根弦,一旦崩开就会爆发!
乔英子喜欢天文,这是从小到大的梦想,所以心中一直都是想去南京大学,但是宋倩想让乔英子在北京,也在不断的让乔英子放弃南京大学,在夏令营报名的时候,乔英子偷偷更换了报名表,并且请求爸爸给在南京大学冬令营上签字,乔卫东面对自己的女儿请求自己,最终选择答应,但是在报名表交了之后,宋倩看到学校发的名单才知道!
于是和英子再次吵了一架,面对自己的梦想,母亲还是在不停的反对,最后乔英子被母亲的逼迫终于崩溃了,直接跑到了大桥上选择轻生,乔卫东和宋倩在后面急的直哭,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宋倩还在说着为什么非要上南大,乔英子崩溃的喊道“我就是想要逃离你!”,乔英子选择去南京大学,一方面是天文学最好的学校,还有就是想独自生活四年,她不想在上大学之后还要被母亲所控制!
乔英子的情绪也是在母亲的日益强迫下不断积累的,所有的事情都不能自己所选择,这使得乔英子更想着要自由,这样的状况也是显示出单身母亲对孩子所造成的影响,也是在告诉家长,不要自己以为好的就是最好的!
父母总以“为你好”的方式爱(控制)孩子,其实也是在无形的给孩子压力隐形的重担成为彼此相互伤害的理由。
作为父母不要总以爱为名义控制孩子,父母控制欲越强,带来的后果也是不可估计的,而且也会影响亲子之间的关系!
宋倩对待英子的教育方式,从来都是打一巴掌,给一颗糖,让英子对宋倩又恨又愧疚,其实英子的内心也是非常不安和恐惧的,她担心自己不听她妈妈的话后,她妈妈会很伤心很可怜,她知道她妈妈对她付出了很多,也很爱她的妈妈,在这种爱恨交杂的情感里,孩子容易产生恐惧出现心理疾病。
如果情绪无法释放的话,长时间在这样强度的控制欲下,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沉重的负担,严重的还可能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孩子:“我就是想逃离你”
宋倩一心想让英子考北大清华,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口碑好,另一方面是为了方便照顾孩子,而英子一心只想考她梦想的天文学,她的自愿是考南大。后来英子发现南大在提前录取名单里,她想参加冬令营,报名最后一天,英子瞒着宋倩找爸爸签字,被宋倩得知后极力阻止,英子一气之下跑到河边要跳河自杀,宋倩问英子为什么要考南大?英子嘶声竭力的喊出
“我就是想逃离你!”
正因为宋倩过度的控制欲,让英子感到喘不过气,只能选择用逃离的方式,当有一丝丝机会可以逃离父母的时候,孩子就会毅然的选择反抗逃离,甚至有可能会永远的失去孩子。
孩子长大了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属品,父母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而不是一味的控制孩子,如果父母觉得孩子哪里不妥,可以跟孩子好好沟通,听听孩子真实的想法,或许你也能认同孩子一不一定,你们觉得呢?
04
孩子的快乐,从不建立在成绩之上
哈佛大学曾经用这样一张图来说明,什么是无条件的爱。
对孩子而言,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接受,是体谅,是尊重。
这世界上最宝贵的教育,往往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
如果爸妈眼中只盯着分数,为这份爱人为地加上苛刻的条件,最受伤的只会是孩子。
爸妈越用力、用错力,孩子成长越乏力。
同样是喜欢昆虫,纪录片《小小少年》里一个叫殷然的男孩显然幸运得多。
父母对他这个稍显特殊的爱好全然支持,殷然还给一家三口取了个组合名:“虫羽鸟”。
平日里,殷然在家养了200多种昆虫;一有假期,一家三口就会进山采风研究。
一开始,殷然的妈妈不是不担心的,孩子这样的爱好会不会影响学习?别的孩子都在补课,儿子喜欢虫子“有用”吗?
渐渐地,她被孩子纯粹的热爱感染了。
她一边见缝插针地给孩子安排好任务,跟孩子一起背课文、听网课,让他在研究虫子的同时不至于落下学习;
另一边,她也和儿子约法三章:“人的一生不可能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你既然选择这个时候去看虫子,其余的时间,你会很累。”
当孩子沉迷研究虫子时,她会适时地提醒他,该学习时,她也会对儿子严格要求。
她没有在一开始就扼杀孩子的爱好,也没有一味放纵孩子追求兴趣、枉顾学习,而是用一个成熟的成年人的方式,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作为母亲,她给了自己的孩子最充分的信任,而儿子也交还了最美好的期待。
《小小少年》里另一位男孩痴迷机器人研究,他妈妈所说的话也许值得所有人借鉴:
“如果孩子把玩机器人的时间用在学习上的话,在班里的成绩肯定会更好。但我觉得如果只有学习的人生,也不完美。”
爸妈们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不够优秀,会在未来的竞争中落於下风,甚至输掉整个人生。
但一个健康、快乐、正直、有梦可追的孩子,本身不也是一种成功吗?
父母给孩子最强有力的托举,不是以爱之名的控制,而是无条件的信任和爱。
05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报道,一个小男孩,从小到大都被父母逼迫学习,因为父母都是重点高中的教师因为面子天天逼迫孩子学习,在高三时候。儿子想学绘画,父母死活不同意,儿子说了一句话:“是不是我高考考上好的大学。你们就不会在管我了?”
那天高考成绩出来了。儿子顺利考上了北京大学,父母在学校里一通炫耀,那些录取通知书高兴回到家中,却发现儿子并不在房间里。四处寻找下发现儿子留给他们的信:
亲爱的爸妈,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按照你们的意愿,努力学习努力给你能争面子,不让你们丢脸,现在我终于完成了你们的心愿,以后的日子,你们照顾好自己,我走了!我终于解脱了!
看完这封信,父母才知道儿子走了,寻找一天后,选择报案。三天后,接到当地派出所的通知,让去领人!原来那天之后,他们的儿子就已经跳海自尽,当父母的却全然不知所措!
我想问一句,难道这就是你们想要的结果么?世上没有后悔药,一切都是你们逼的!
06
有人说,我们这一辈子,需要接受三件事:父母是普通人,自己是普通人,孩子是普通人。
也许,只有为人父母与自己的平凡和解,才能真正地理解孩子。
父母总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爱孩子的人,却没想过,孩子对父母的孺慕之情更加无条件。
有时,只要父母的一句安抚,一个微笑,一个拥抱,就能让孩子重新打起精神、面对挑战。
人们总抱怨,现在的孩子太过玻璃心,经不起一点点批评和风浪,却忘了,那个让孩子在真空中长大的人,是自己。
只允许孩子成功的教育,是残忍的;把无数条件强加于亲情之上,是浅薄的。
爸妈们,学会爱自己的孩子,才是此生最重要的功课。
END
该内容仅是个人汇总编辑,如有侵权,联系我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