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在企业专柜
李仲城来到会计股。
银行有一个重要部门——会计部门。如果说银行是结算中心,那么银行会计就是结算中心的主办部门,自成体系,从最基层的股到科处,直到总行的会计司局。说它重要,是因为它保管着银行的财产。从银行的资产到负债,从收入到支出,从现金到转账,从动产到不动产,银行的一切,事无巨细都在它掌控的数字之中,是银行的“管家”部门,这个部门和所有单位会计部门一样,它动用的工具都是算盘、会计凭证、各类账薄、报表,但它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在这里,它对各单位的存款要计付利息,对各单位使用的贷款要计收利息,对各单位异地间汇款也要收取费用。它还有一个不为人注意的功能,就是在各单位资金移动过程中,都是先付出后收入。在这个“付出”和“收入”的过程中,会有一个时间差,就叫“在途”。这是一笔数额极其巨大的资金。这个部门对技术要求极精——不管有多少分支机构,不管这天核算了多么巨大的数字,也不管这天有多少万笔业务,而它汇总的资金负债表上的“借”和“贷”数字必须相等,这就是会计人员所追求的“账平表等”。
范明浩见李仲城走过来,便拿出一把细长的日式算盘交给了他。这盘小算盘硬木做成,极其坚硬,细小的算盘珠是象牙制成的。
范明浩:仲城,这是我使用多年的一把算盘。我眼花了,你就用它吧,可好使了。
李仲城:那多不好意思,我还是去领一把吧。
范明浩:没必要,没必要,你用吧。我现在给你介绍一下会计股的情况。咱营业厅会计股对外有四个专柜——机关专柜、企业专柜、结算专柜、票据专柜。对内有二个组:联行组和账务组。你想去哪个专柜都行。
李仲城:先到企业专柜吧。
范明浩:好,我通知他们。
李仲城带着那个小算盘来到企业专柜。专柜复核员叫刘兆基,四十多岁男人,他待人和气,和大家关系处得很好。他的妻子因病故去了,只有一女和他生活在一起,别人劝他再婚,他总找借口推辞。女儿很孝顺,她学会了煲汤,每天晚上父亲回家时,总要让父亲先喝上一碗汤才吃饭。接柜员叫陆晓萍,是一位三十多岁大姐。她是一个满族妇女,七七事变那年高中毕业的,一直没工作,在此期间育有四个子女。解放后,她参加了人民银行工作,她感到非常幸福。是一个热心肠的人。李仲城初次到营业室时,看到一个采购员向一位银行员工鞠躬的那一位就是她。记账员叫赵丽芹,二十多岁,是“华大”毕业的。她本来分配在军管会工作,但由于她父亲病故,家中有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在上大学和高中,生活困难,所以申请来到银行,靠她的工资接济家用。另一位记账员叫吴秀芬,是一个参加工作不久的姑娘。李仲城来到专柜前一一和大家打招呼。
李仲城:刘师傅,您好,大家好。
刘兆基:欢迎,坐吧。
李仲城:我是来学习的,请大家多帮助。
赵丽芹:您团课讲得那么好,我们还得向您学习呢。
李仲城:你是赵丽芹同志,华大毕业的,咱们相互学习吧。
刘兆基:你在银行干过存贷记账?
李仲城:记过。
刘兆基:那就好。这样吧,小赵和小吴,你们俩各抽出几个账户让李同志记记账。
此时,陆晓萍说话了。
陆晓萍:老刘,我提个建议,能否请李同志帮我办点事,我实在忙不过来。
刘兆基笑了笑,露出不以为然的样子,勉强接受了这个建议。
刘兆基:好吧,李同志你就在陆大姐那吧。
李仲城转身看了看陆晓萍,只见她迅速抽出三张账页。
陆晓萍:李同志,这是矿产公司,欠税大户,按税务局规定要按日交纳滞纳金。可今天人家进了这么一大笔款,我请你通知企业马上到这办交税手续,不然,拖一天,就被罚一天。再有这个户是机床厂,今天要承付一大笔货款,可是它的信贷指标已满,货款付不出去。我找了一下进出口公司,信贷指标富裕很多,也请你和办事处信贷科联系一下,能否把这二户的信贷指标相互调整一下。
听了陆晓萍的嘱托,李仲城心中暗暗产生了钦佩之情。
李仲城:好,请您告诉我企业的电话号码。
陆晓萍拿出一个小本,交给了李仲城。还没等她说话,柜台外边的人说话了,“您看我的事怎么办?”陆晓萍匆忙地对李仲城说:“电话都在这个小本上,你自己找找,我先办办柜台上的事。”
按她说的,李仲城从她的记事本中找到企业电话,通知了企业。企业财务人员高兴得一再感谢,答应马上来办理交税手续。李仲城接着又找到信贷科电话,信贷科立即把两户信贷指标进行了调整。做完这二件事之后,李仲城才发现陆晓萍和刘兆基因一笔业务产生了不同意见。
刘兆基:这笔款不能这样付,你让他取证件去吧。
李仲城在旁边,他立刻看明白是怎么回事。这是一笔“信汇自带”,是从河南安南银行开出来的,汇款凭证是取款人自己带来的,取款人说是到北京856工厂取货,可是不巧,他把自己的证件丢失了。按规定,在这种情况下是不能付款的。可是陆晓萍立即拔通了856工厂财务科电话,查明原委。原来付款单位和856工厂是老的供销关系。工厂答应把这笔汇款收入自己账户后,同意付货。在这种情况下,陆晓萍认为可以变通处理,所以在付货款证上写明了情况和意见。
陆晓萍:要证件就得回河南。现在情况已查明,收款单位是国营大厂,不会出问题,我建议就别要证件了。
刘兆基:不是我教条,你看信汇自带凭证上所写收款人是谁:是张春昌,现在却付给了856工厂,你说这妥当吗?
陆晓萍:我说老刘同志,要证件为什么?不是怕出差错吗?现在我们付的不是他个人,也不是现金,而是转账,是付给国营大厂,你还怕什么?我们是公职人员,举手之劳就办成的事,为什么非要人家再跑上千里路呢?我总觉得我们站在柜台里,代表的是人民银行。站在外地人面前,代表的是北平市。这事我还是坚持我的意见,您决定吧。
望着陆晓萍因激动而涨红的脸,李仲城觉得不能再沉默了。
李仲城:刘师傅,我说点看法,您参考一下。
刘兆基:好,欢迎,欢迎。
李仲城:我觉得陆大姐讲得有道理,我建议按她说的办。
刘兆基:你要是领导,我就照办,可你不是。好吧,我去请示一下。
刘兆基拿着凭证去找范明浩,范明浩听完了情况后说:“你们那儿李同志怎么说?” 刘兆基说:“他觉得陆晓萍说得有道理,建议按她说的办。”范明浩笑了:“那你就照他说的办好了”。 刘兆基回到专柜对李仲城说“没想到你在范行长眼里还挺有威望。他说:照你说的办。
这笔信汇自带就这样按陆晓萍的意见办理了。陆晓萍见领导批准了自己的建议,便马上对在柜台外等待结果的张昌春说:“这是收账通知,你把它给856厂财务科,他们就会把货交给你。”取款人张春昌激动地接过凭证连声说:“谢谢您们,谢谢您们。”
陆晓萍:如果他们要是不允许你提货,你再来找我。
企业专柜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上午七百多笔账,不到十一点半就记完了,下午第二次清算提回来的五百多笔账不到四点也记完了。此时,复核员刘兆基发话了:“开始结账。”
李仲城:刘师傅,不是还有第三次票椐交换,为什么现在就结账?
刘兆基:你说得很对,有第三次交换。不过,回来的凭证很少,具体到咱们企业专柜也不过百张,所以,我们用第二次和第三次票据交换中间的一点空间结一次账,这是为了减少晚上结账压力。再说,万一有差错,也可利用这次结账机会纠正。我一直是这样办的,从没发生过影响总轧“平衡”的差错。
事情果然不出刘兆基所料,第三次交换来的支票也不过七八十笔,他们很快记完账,结账,专柜开始清闲下来。李仲城趁此机会向刘兆基提出了一个问题:
李仲城:刘师傅,看来陆大姐操心的事不少,她干了不少热心肠的事,您怎么看她的这些行为?
刘兆基:不能说不好。她干的的确是热心肠的事,不过我的观点很明确:“份外事,不宜提倡。为什么?因为会计工作的最高职责或者说一个会计干部的最高追求就是不错不乱,准确及时。您说我这想法对吗?”
李仲城没有当面回答,只是沉思。
李仲城:让我想想您的这个观点,然后再交换意见。
47一个深层次的问题
这天晚上回到宿舍时已是十点多钟,可李仲城一点睡意也没有。他的脑子中不停地在向自己提问题,是刘兆基对还是陆晓萍对?陆晓萍的所作所为是多管闲事吗?刘兆基说的会计工作的职责就是账表准确及时,不错不乱。他说的对吗?我很庆幸,我一到会计专柜就遇到了会计工作中这个深层次的问题,也是会计工作的指导思想问题。到底应当怎样看待这一问题呢?
48永安街办事处人事科
冯晶和陈晨在对话。
陈 晨:冯科长,您找我有事?
冯 晶:当然,我问你,李仲城离开储蓄股了,这是怎么回事?
陈 晨:是的,离开了。原因是他试行了“单人对外”办储蓄。
冯 晶:你觉得他这样做是对是错?
陈 晨:李仲城对我讲:“作为事情本身他不认为有错,但这件事并没酝酿成熟,也没取得一致意见,试行之前也没向当时主持工作的张行长请示就开始,这是错误的,应引以为戒。”但这件事的问题我还没搞清楚,就是为什么要求李仲城离开储蓄专柜?连外勤都不让他干。据我所知,是张振江坚持要这么做的,而他自己又不出面,一定要让范行长出面这原因我没搞清楚。
冯 晶:这件事从一开始我就知道了。你们那边发生的事,到我这可热闹了。来电话的,写信的,还有写匿名信的。有人为他打抱不平,有的说他骄傲自满,无组织无纪律。
陈 晨:这么多议论,没想到。
冯 晶:还有,有人反映张振江剽窃了他的劳动成果。
陈 晨:这是怎么回事?
冯 晶:李仲城不是搞了十户“代发工资”试点吗?对这个试点,范行长说是“创举”。上级也非常重视,曾派人了解情况,张行长接待的。他汇报情况时把这个试点说成是他授意的,这引起储蓄专柜的人很大议论。好了,不说这些了。我告诉你,易主任从市里回来了。她要在后天,也就是星期一,召开会议讨论李仲城提出的缩短储户办业务等待时间长的建议。你想,她离开办事处两个多月了,她可是咱办事处党政一把手。有多少事等着她,可她竟然把讨论李仲城的的建议当成第一件要办的事,可见她对这个建议是多么重视。参加会议的都是我们办事处的专家,你回去告诉他要他沉着应对,务必把必要性讲透。好,你去通知,让他后天一早来办事处会议室。
49珍珍来信
陈晨回到支行,立即把星期一召开会议的决定通知了李仲城。李仲城知道这是一次重要会议,可正在这时,他接到一封家信,打开一看,字写得工工整整。
仲城夫如面:
你好!今写信告诉你一件事,妈病了,发高烧十多天不退,我害怕,你快回来一趟,一定!
妻:珍珍
他见到信有些心慌了,对陈晨说:“我得回一趟家”。
陈 晨:那周一的会议怎么办,这次会议太重要了。
李仲城:我知道。不论发生什么事情,我一定赶回来。
陈 晨:那您就赶快走吧。
陈晨从衣袋中掏出一把票子:“你拿去用吧。”李仲城数了数说:“多谢。周一在会议室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