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几天,朋友突然微信我,想问关于心理方面的问题。
突然有点小紧张,因为自己从来没有学过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平时也极少看心理学相关的书。最靠近心理学的一次大概是在N年前跟风考教师资格证学的那门“心理学”吧!当然朋友也可能是把我当成倾诉的对象,希望能够给点建议而已,但我仍然相当忐忑。
朋友说自己的妹妹经历了高考两次失利,现在在厂里工作,不懂得跟人沟通,不主动思考,工作拖沓等,最重要也是作为姐姐最担心的就是她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吧!
如果根据我浅薄的人生经验,会理解为这是“自卑的体现”,连续两次高考失败给她带来极大的挫败感,她还没有走出高考失败的心理阴影,导致自卑,进而不敢与人交流,觉得处处不如人。
但如果只是这样,有点太简单了,因为每个人都会经历失败,遇到挫折,遭受打击,当然高考失利在年轻的人生里算是一个很大的坎了,但也不至于会一直过不去这个坎。
我想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很多因素,比如小女生成长的经历,家人的态度,周围的人与环境,等等。
十八岁的女生,理想非常美好,热情非常饱满,对未来充满了期许,突然要去做厂,12小时连轴转,感觉失去了人生自由,没了未来想象的空间,大概就是小鸟失去了翅膀的悲伤吧。
2
今天特意从网上找关于心理学的书来看看,刚好看到阿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里面有一段讲得非常好: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如果我们勇往直前,便能通过直接、实际的方法改变我们生活,逐渐摆脱自卑感。没有人能一生被自卑感折磨,人们可以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释放自卑感。
当一个人失去自信,不再认为通过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可以摆脱自卑感,但他依旧不能忍受自卑感的折磨时,他会继续设法摆脱它们,只是他所运用的方法是不切实际的。
他不再设法克服困难,反而沉醉于一种优越感中,强迫自己认为自己有优越感。
所以朋友的妹妹,大概是陷入了这样境地:想要摆脱自卑感,却失去了自信,干脆“破罐子破摔。”
农村的孩子大多数骨子里带着一种自卑感,但也有执着的倔强。很多人被家人寄予期望,希望通过高考可以给自己一个美好的未来,甚至给家族带来荣耀,并且自己也深深相信,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成功。但没想到的是,努力三年,高考竟然失败了;在家里排行比较小的孩子,比较受宠,还有第二次机会改变命运,没想到还是失败了,此时已经失去了自信,失去了战胜自卑感的信心,感觉自己所有的信仰已经轰然倒塌,所有努力都付诸东流,也让家里人都失去了信心。
就索性向大家展示:我本来就是这样的,我就是不喜欢跟人交流,我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的,我就是需要别人来呵护和照顾的,以此来掩饰内心因为失败带来的沮丧以及巨大的自卑感。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没有和朋友妹妹接触,去真正了解她,断然不能够用自己的经验去解读她的内心。朋友若是看到,分析得不贴切,希望不要见怪。
3
心理学不是心灵鸡汤,说到这里,我仿佛又看到朋友在焦虑地说:那要怎么办?有什么办法?
最害怕问我有什么办法了…(捂脸)
突然羡慕起当年读高中的自己来,当时如果心情不好,无非就是考砸了,或者又担忧自己能不能上大学的问题,这个时候只要听一听
许静美的《阳光总在风雨后》
羽泉的《奔跑》
范玮琪的《最初的梦想》
听着听着就好了,故作忧郁实质也是没心没肺。
18岁,已经是成年人了,即使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也会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自己心里的坎只有自己跨过去。
《自卑与超越》副标是:你要清楚自己应该怎样过好这一生。
虽然这个问题有点庞大,但是要明确到人生是自己的,就应该好好思考:自己应该怎样过好这一生。
人生才刚刚开始,这个失败放在18岁,确实是一件很沉重的事情,但若因此而选择自甘堕落,那实在是太可惜了,这才会真正变成人生的大遗憾。所以尽管现在很悲伤,心情很沉重,也要努力打起精神来,相信后面依旧有很多美好的事情在等着你。
另外一个是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
大多数人感到不自在不开心,焦虑,就是总觉得有很多人在看着自己,就像我去人多的场合。其实,并没有那么多人会在意你,除了家人会关心你,没有人会没事老是盯着你看,或等着看你笑话,你又不是老板,又不是明星,对吧!
愿朋友的妹妹能跨过心里的那道坎,接下来怎么选择,该继续读书还是工作,相信能做出让自己心安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