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迷人之处在于,它既不是摆在你眼前让你烦恼的琐事,也不是放在那未来让你焦虑的“大事”。历史的过失、偏差甚至错轨固然会让人喟然长叹,心生悲凉之感;然而,站在一个研究者的角度,抱着“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情怀,在那些已经发生过的事件当中,我们总能不时地体会到从中发现新元素的乐趣。
比如,我们从心理学史中能够发现,伟大的心理学之父——冯特在大二之前竟然一直是一个学渣;而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听过的第一次心理学讲座,主讲人居然就是他自己。威廉•詹姆斯曾经挖苦冯特说:“他不是天才,而是教授——即那种在自己专业内无所不知、无所不言的那一类人。”而冯特则酸溜溜地评价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这是文学,它非常优美,但不是心理学。”
我们从心理学史中还能发现,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虽然热衷于性学研究,但他本人41岁就停止了性生活;分析心理学开创者——荣格在自己的人生中竟然有过数次精神崩溃的经历;而个体心理学创立者——阿德勒关于自卑与补偿的学说最直接的来源无疑就是他自己。弗洛伊德曾满腔热情把荣格当作其精神分析王国的王储和接班人,而荣格则完全是一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姿态。
我们还能发现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言人——华生因为性丑闻离开心理学界,却在广告界将其观点大放异彩,比如销售一种产品就要让消费者产生某种情绪,你必须让消费者感到担心或者高兴;而后来更为激进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斯金纳可能是一位被心理学耽误了的发明家,他不但发明了方便照顾婴儿的“空中摇篮”,还差点发明出用鸽子控制方向的导弹,使其准确地投向二战中的敌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为心理学引入了高峰体验的概念,而他的童年却有过许多地狱搬的体验——他与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关系很差,他经常遭到附近其他男孩的殴打;另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发明了以人为中心的方法,使用它来化解人际冲突和解决国际争端,并因此在他去世那一年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然而他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亲密关系几乎是一片空白。
这样的例子很有很多很多。这些发现的乐趣支撑了许多史学研究者的工作,当然,这些乐趣也支撑了我们本来枯燥的翻译工作。我们就像是在海边行走的拾贝者——或许说在山中行走的拾荒者也很贴切——把这些贝壳一个个洗净、擦干,以其清晰的面目展示给大家;偶尔发现几个漂亮的贝壳,自然忍不住心中一阵窃喜,于是又有了继续低头弯腰的动力。
本书翻译历时近两年,经过初译、初校、复校和审校四个阶段。初译分工如下:郑世彦翻译了时间轴、序言和术语表,张潇涵翻译了第1章、第2章、第3章和第5章,柴丹翻译了第4章、第6章、第7章和第8章,刘思诗翻译了第9章、第10章、第11章、第12章和第13章。然后郑世彦对全书进行了初校;各位译者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复校。最后由郑世彦对全书统稿,再由郭本禹老师对全书进行审校。为了交出一份满意的译稿,各位译者以及审校老师花费了大量精力。当然,华章心理的编辑们——张昕、陈心一、朱婧婉、刘利英为此书的出版工作也付出了大量心血,是她们保证了这本书的质量和优雅。最终,你手里拿到这本书,是大家——著者、译者、编辑和读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感谢大家!
郑世彦
2017年11月11日
于合肥天鹅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