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伴随着景德镇考古研究所抢救性地挖掘,沉睡百年的御窑得以重见天日,觉醒了明清两代的官窑发展史。现今这些古旧的文物陈列在御窑博物馆里,执行着新时代赋予它们的另一项使命。
2021年9月28日,我满怀期待,与这些文物见了面。从我走在凹凸不平的石板铺就的道路上,讲解员就开始介绍起来:“我们走的这条路相当于是景德镇的中轴线,景德镇是从这里开始发展起来的”讲解员领着大队伍,将我们带到了古代的制窑作坊。几乎所有的御窑都出之此处。
我觉得御窑博物馆的设计很巧妙,一开始就让人们领略了御窑的出生。紧接着穿过一片竹林,一块高高悬起的“佑陶灵祠”的牌匾映入眼帘。
讲解员停了下来,娓娓道来一段传说:明初,朱元璋下令在江西景德镇建立御窑厂。童宾是此厂一名烧瓷技艺高超的工匠,万历年间,太监潘相奉旨督造特大瓷器。然而其工艺复杂,工期过短,窑工们难以烧成,逾期将会被斩首。在这绝望之中,童宾跃身窑火,以身炼窑,终有所成。众人为纪念他,立庙祭祀,供奉其为窑神。清代督陶唐英为童宾神庙取名为佑陶灵祠。
历经百年的传说依然震撼人心。你能为一件毫无生机的瓷器,献出活生生的生命吗?你不能,但童宾能。童宾的献祭不仅烧制出了绝美的瓷器,也拯救了千万匠人的性命。每一件精美的瓷器都被匠人们倾注了心血,赋予了灵魂。也许匠人们早已化为尘土,但瓷器是他们生的证明。
终于见到翘首以盼的御窑了,它们静静的陈立在玻璃橱柜中,以供人们亲近。看见那两只可爱的小鸭子没。它们大概御窑博物馆是出土最完整的文物了,形态优美,造型灵动可爱,乃是成化瓷品的代表之作。它们的设计很巧妙,任意开合的鸭身内可以放置香料,朝上的鸭嘴可利用空气的对流将香气缓缓地送出。你绝对想不到,严谨古板的明朝人会有如此生动的审美情趣。
接下来要介绍的是这个重量级文物:明代正统龙纹大缸。
据讲解员说这是装水的大缸,技术要求高,当时烧制许久才成型。这个龙文大缸出土时破裂成了106块碎片,历时三年才得以修复,可见其制作的难度之大。
御窑博物馆让人们见证了许多残缺的美,御窑博物馆的建立也正仰赖这些瓷器的碎片。据悉在这片土地上出土几十吨,近1000万片碎片,修复瓷器达到2000余件。故宫36万件陶瓷藏品90%以上都出之这里。这里修复的许多瓷器都不完美,用白色的膏体拼接在一起成型,甚至失去了原来的纹路和颜色。
对于看惯了完整的瓷器的我是一时难以接受的,我觉得修复它反而破坏了它们的美观。
每一件藏品都有它存在的价值,连同被修复的文物在内。就像失去肢体的残疾人要装上假肢,不求美丽,但求完整。我觉得这也许就是文物修复的初衷,他们为为文物保留了尊严,与古代匠人进行跨时空的合作。重造了瓷器的艺术价值。
你好,御窑。我重新认识了你,接下来请多多指教,带我走进你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