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会:大学教育的成人礼还是退化剂?

家长会:大学教育的成人礼还是退化剂?

近日,北大、中大、浙大、上海交大等高校陆续召开新生家长会,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讨论。表面上看,这是家校合作的体现,实则折射出大学教育正在经历的异化与退化。

一、家长会背后的利益考量

学校方的表态冠冕堂皇:加强家校沟通,帮助家长了解培养方案。但这种表态经不起推敲:一个成年学生的基本权利,怎能让家长的知情权无限延伸?

更深层次的考量不言自明:安全。通过建立家长群,学校可以将潜在的安全风险转嫁给家长。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或生活困境时,学校可以第一时间联合家长介入,将责任风险降至最低。

这种做法看似双赢,实则暗藏危机。它模糊了大学教育的基本定位,将学生视为需要全天候监护的未成年人,而非具有独立人格的成年人。

二、家长的过度参与:爱还是控制?

家长的热情参与背后,是深深的不放心和控制欲。他们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孩子的实时信息,试图在千里之外构建一个虚拟的"家"。

这种过度干预不仅没有帮助孩子成长,反而制造了新的问题:学生失去了独立面对问题的机会,家长则陷入无休止的焦虑中。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模式正在培养一批心理上永远长不大的"巨婴"。

三、大学教育的异化与退化

当家长会成为常态,大学正在一步步沦为"高级中学"。这种异化不仅表现在教育方式上,更体现在教育理念的倒退上。

大学应该是一个人真正走向独立的起点,而不是家长控制欲的延伸。它应该培养的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而不是永远需要父母庇护的"巨婴"。

四、重构大学教育的边界

真正的大学教育,应该建立在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基础上。学校要做的,不是将家长拉进来分担责任,而是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教会他们如何在社会中生存。

家长的角色,应该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引导者和倾听者,而不是生活的遥控者。只有尊重学生的独立性,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独立人格的合格公民。

大学教育的成人礼,不应该是一场由家长参与的"护犊"仪式,而应该是一个人走向独立、成熟的过程。只有重新确立大学教育的基本定位,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独立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