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不知这句话是否能引起诸位的共鸣。网上对这句话的解读很多,不过在下觉得都不够扎心,所以想给出自己的解读,毕竟越扎心的解释越能突破自身的认知边界。
咱们首先思考什么叫“过好这一生”,对于这种宏大的哲学问题,每个人的答案肯定是不一样的,如果一定要给出一个最大范围人群都接受的答案,那么唯一的答案就是“有钱”。这里若是把“钱”仅仅看成“钱”是不够本质的。财富实际代表的是一种权利,即社会资源的分配权,你的钱越多,就代表你能从社会中获得更多资源的权利越大,举个例子,假如你是富豪,你就比普通人多了住豪宅、开豪车的权利。“过好这一生”即“我要有钱”,说起来挺俗气,但仔细想想,若你胸无大志,有钱了就买买买,满足低级欲望也不错,起码不为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发愁,如果你志存高远,有钱了就捐款捐物,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那也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无论如何看,钱只是工具罢了。
好了,再看这句话“懂得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翻译过来就是“懂得很多道理,却挣不到钱”。咱们再看看如何挣钱(接下来没有各种诀窍,哈哈哈):挣钱活动的本质就是交换,你付出商品或是服务,和其他人交换商品或是服务,也许你当下不需要用到商品或是服务,所以对方支付你若干张凭证,凭证证明你付出过等价(不考虑时间周期,至少当下大家觉得是等价的,不然总有一方不愿意交换)的商品或是服务。别人既然愿意和你交换,那么一定是因为你的商品或服务是“利他”的——对别人有好处。由此看来,“懂很多道理”和“挣钱”一点关系都没有,明明是两件事却放到一句话里,还用“却”表转折,实在是不严谨的。
在下明白说出这句话的朋友的意思,即“我读了很多书,付出了很多,却没得到我想要数量的钱”,感觉就像懂得的道理被一堵围墙监禁起来,墙外是金山银山,奈何围墙固若金汤,唯有仰天长叹。所以我们要做的事就是打通这堵围墙,用手肯定不行,需要趁手的工具,这件工具的名字叫“利他”。你需要把你懂得的道理用来利他,别人才有可能付给你报酬,再直白一点:你得对别人有价值。
那什么叫“利他”?就是满足对方的需求。事实上,人的“需求”是体现在各个方面的,有最表面的物质需求,即衣食住行,还有精神层面的虚荣、价值观、分别心......举几个例子:补习班满足的需求不是让学生成绩更好,而是对父母焦虑的安慰;名表名车满足的是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拍各种地方的云的照片都有人买,买的是对闲云野鹤生活状态的向往;你懂得很多道理,多到超越历代哲学家的程度,那就著书立传,满足人类对哲学的好奇心......用你懂得的道理,去思考你的道理能满足别人的什么需求。但是不管你选择做什么,执行过程中的方法论需要自己有针对性去研究。
闲暇思考,记录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