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尝试写小说,便发现一个大问题,为了弥补这个问题可能带来更大的问题,急于想出去旅行。但发现出去远行十来天回来,感觉反而更糟糕了。
原本的问题是因为常年不读一两本书,亲人朋友同事都不在一个城市,不爱看报纸,不喜欢看新闻,不爱听别人闲聊八卦,只悠哉乐哉地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生活阅历太过单纯造成的写小说时无情节可写,无原形可仿照带来的焦虑。
可是出去一圈,看了看外边的山,外边的水,外边的人,发现自己不止情节不会写,写景写人也不会,回来后整个人更着急了。
于是写小说便搁置了,不过一直留意着情节有关的内容,特别是相关的书,都会拿来看一看,我相信它们对当时的我肯定是有帮助,有所启发的,但现在想来基本毫无记忆。
直到前一段时间读《卡片笔记写作法》,才想起用卡片的方式记录归类从书中读到的,可能对以后有用的情节,最近开始写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列的大纲,剧情走向都是从近期搜集的情节中选择,进行调整,变幻拿来用的。
可以说在读《这样写出好故事》这本书以前,我对于情节的理解,一直拘泥于原有模板的基础之上,对于自己能想到的那些吃喝拉撒全部弃如敝履,感觉它们不够新奇有趣。
这本书虽然有些不按常理出牌,也不像其它书那么规整,那么有学术范,但它却实实在在毫无巨细地写出了,写故事时遇到每一个环节的问题,及自己应对这类问题的办法。
读了“头脑风暴的情节点子”这一章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故事中需要一些新奇的想法不假,且这些想法是平时跟本接触不到不会发生的,比如我小说中将要写的类似献祭的情节,就是从积累的素材里选择的。
但除了这些特殊的,更多情节都是万变不离其宗,想要写好小说,就要把这些普通的情节写好,那么如何写好这些情节呢?
首先就是挖掘自己,挖掘自己以往发生的事,深掘自己的情感,了解完整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同样精彩饱满的角色,在他们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才有可能感动自己。如果写的故事连自己都不动心,也就没有写下去的必要。
除了发掘,还要有计划地训练,书中写了20种写出情节的点子:
1、“如果”游戏。对自己看到的东西问如果,比如读报时的一篇报道,问如果呢,看到电视中某一广告,问如果呢。这个方法大概是训练平时思维的发散。
2、书名。先起一个书名,然后再写出相符的作品。这个我不太理解,感觉有些无厘头,大概比较符合作者的性格,对于我这种保守派来说大概是用不到的。
3、列表。就是把看到的事物写下在心中的画面,这些画面可能在以后会无意中出现在你的小说中。作者是这么列的:窗帘(我记得我的宠物小狗咬坏了妈妈的新窗帘,于是隔天她就把小狗送走了……)
4、议题。写出自己喜欢的议题,也就是你关注的话题。一旦你写出来,在以后的生活中可能会有意收集,直到有一天成为作品中的东西。
5、亲眼去看。让你的想象力放段影片给你看,发挥自己的想象,不去干扰它,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试着把这些想象写下来,把有趣有用的情节再发挥一下,可能就是以后不错的素材。
后边的一些就不一一写了,需要的朋友可以自己学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