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秋天,我以优秀的中考成绩报考了中专,在90年代中专毕业国家包分配工作的,我背负着家人的希望,来到了县城就读。
那时哥哥、妹妹都在上学,家里已经支撑不起了,我排行老二,早毕业可以分担家里的经济压力,供哥哥、妹妹读大学,父母是这样想的。
我家及我们整个村的人都很穷,住的是泥砖瓦房,屋瓦的缝隙很大,加上常常有猫往屋顶追赶老鼠,造成漏雨,每逢半夜下雨老老小小都要起床接雨水,避免雨水把屋子浸泡,能盛雨水的工具--桶、锅、碗、瓢、盆全都用上,“滴滴嗒嗒”的声音穿透整个雨夜,还不时有风从屋顶灌进来。吃的是咸菜、蔬菜、葱粥、酸菜粥、盐拌粥,一小块“猪油渣”出现在酸菜里,都会令全家人激动不已。穿的是打满补丁的衣服,老大穿父母穿过的衣服,老二捡老大穿旧的穿,老三捡老二的穿,到老小穿的时候已经在衣服上找不到一块完整的布了。
相邻村的生活状况也差不多,那时候我还以为全国的生活水平都跟我家一样,直到读了韦国作家写的《故乡的滋味》,才知道广西的落后农村和苏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相比慢了几十年。韦国出生在60年代,但他笔下的故乡比我们村生活质量高出很多,甚至他们那时已经有了收割机、脱粒机,而我们村是牛拉石碾、镰刀、锄头。
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我们三兄妹都可以上学,比起大部分村里的孩子,他们小学毕业就开始回家跟父母种田,我的父母已经是很开明了。
第1天去学校是父母送我去的,他们俩陪我逛街,买了新衣服和生活用品,我第1次感觉到父母这么慷慨,但最后还是因为我选了一包10块钱的洗衣粉,他们俩说我应该选2块的省钱,还把我骂了一顿,就此结束了愉快的开学购物。
军训是一个星期,大部分同学来自不同的市、县、区,他们在盘算着零花钱可以用多久时,我在想中专的课程没那么紧张,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挣钱。
军训结束的第1个周末,我步行到了学校5公里以外的地摊批发街,那里有包子、面包、粽子、油炸酥等零食,普遍是批发价2~4毛,零售价是5毛。
我没有进货本钱,爸妈给我的第1个月伙食费50元已经存到饭卡里了,我尝试赊账。
来到第1摊卖包子的。
“不赊!10年前客户欠我的债,如今还没催回来!”
来到第2摊卖面包的。
“说得轻巧,我又不认识你,赊给你了,我找谁去要钱?”
来到了第3摊卖粽子的。
“赊给你可以,但是万一你不还我,我就亏本了,只能给你赊10块钱以内。”
2毛5一条粽子我拿了40条。
再逛了一些小摊,大部分不接受赊账,最后来到了一间批发部,老板很热情。
“你是学生,我相信你,登记一下你的学校、姓名、联系方式,就可以了,卖完了你要过来结账,卖剩了可以退还我们回炉。”
我在批发部拿了各种点心、榨菜、方便面,再加上开始拿的粽子,足足两大袋。
我想着平时外村的人搭食物到我们村里卖都挺受欢迎,我可以带到县城周边的村里卖。
从批发街到县城周边的农村有7公里,我向住在县城的亲戚借了一辆自行车,搭着采购的食物,来到了一个晒谷场。
这晒谷场和我们村的晒谷场不一样,我们村的晒谷场是全村人共用的,水稻收获的时候,大家集中在那里晒谷,防止鸡、猪偷吃,还防贼。有时卖点心的经过,大人们还会用谷兑换点心给小孩解馋。
这县城周边的晒谷场很安静,寻觅了很久,才看到一个中年妇女坐在稻草上打盹。
“阿姨,你需要点心吗?我这里有各式好吃的点心。”
“不吃,我吃饭了。”
“那要榨菜吗?”
“不要,榨菜辣,不好吃!”
我继续往村里逛。
这里离县城近,大部分青壮年进城务工,只有老人、小孩在家,只要小孩不闹,节俭的老人不舍得主动给小孩买零食。
村里如果听到叫卖声,孩子会蜂拥而至,生活好点的家庭孩子会拉上大人来买。
可我转了半天,连一句叫卖声都没有勇气喊出来。
要不回学校试试?平时好多同学也喜欢往小卖部跑。
学校有人承包小卖部,是不允许外面的人到学校宿舍推销的,包括学生也不能抢他们的生意,宿管阿姨帮忙监督。
为了不经过宿舍大门,我在宿舍围墙外面把零食抛进宿舍区,再爬围墙进去,因为小时候经常爬树,我很容易就翻过去了。
回到宿舍,接近中午,部分同学还没起床,看到我拎了零食回来,纷纷穿着睡衣过来买,消息一传开,同一层楼和下一层楼懒得去饭堂吃饭的校友们也都过来买,很快就抢购一空,除去成本50元,赚了20元。其他同学一天的伙食消费大概4元,我只需3元,这笔钱足够我吃一个星期了。
刚发现的商机,却潜伏着危机。
对于我在宿舍卖东西的行为,舍友们议论开了。
“这同学搞笑,我们都是来读书的,她是来赚钱,赚我们的钱。”
“是啊,招惹那么多其他宿舍的人来,搞得我们宿舍像菜市场。”
“叫她不卖了,要不我们告诉老师。”
她们意见很大。
才开学不久,我和同学还不是很熟,面对舍友的不满,我委屈地钻进被窝,给她们写了纸条。
“各位舍友:我真诚地向你们道歉,但我不是故意影响你们的,我父母务农收入微薄,哥哥读高三,妹妹读初三,家庭开支很大,我们几兄妹读书的学杂费都是借来的,我只想赚点伙食费,减轻家里的负担,如果影响到你们,以后我就不卖了。”
宿舍里安静了下来,她们传递着纸条。
经过小声的商量,有人发表意见了。
“你接着卖吧,我们误会你了,大家都是同学,我们也愿意帮助你。”
“是啊,自力更生,我们支持你!”
“我最喜欢数钱了,以后我帮你收钱。”
……
从此,我不再回家拿过伙食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