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随着各种即时聊天工具的出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随时随地,不因距离而有障碍,但却经常给人“咫尺天涯”的孤独感,看似很近,实则很远。
电影《解忧杂货店》却为我们再次重温了久违的,但在上个世纪却是最普遍的沟通方式:信件。这部改编自日本著名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同名小说的电影,将原著中1970年与2012年的碰撞,改为了1993年与2017年的对话,正如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是日本经济大腾飞的时代,九十年代的中国也是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万象更新的时代,正是现今中国社会中流砥柱的60后、70年后的芳华时代,这样一部关于理想、家庭、财富的迷惑、困惑和烦恼的故事,更能切中我们这一代人的心理。正如韩剧《请回答1988》唤醒了韩国人的集体回忆,电影《解忧杂货店》街边小巷的小摊;电线杆上的宣传报;每天收听音乐节目的老款的收录音机;桌上摊着的那么像曾经我们记满心情随笔的笔记本;杂货店货架上我们曾经最爱的小虎队;路边的公用电话……对于70后的我,满满的都是回忆。
对于1995年首次离家上大学的我,还记得历时一个月紧张的军训结束后,第一次在校园公用电话亭排着长队等着打电话回家那种焦虑的心情,当话筒里传来妈妈的声音,顿时的泪流满面。因为当时打电话的不容易,信件是沟通最常用的方式,大一刚入学时,大概是每一个新生收到信件最多的时刻,也是每个新生写信件最多的时刻,家信、刚刚分离的上了不同的大学的同学们分享各自大学生活的信件,每天班里负责分发信件的同学总能被同学们团团围住,渴望着自己等待着的回信的到来。还记得大学里收到中学同学互诉理想、畅想未来的信件的欣喜;还记得大学四年雷打不动的至少一周一封告平安的家信,大二好像有那么几次不知道在忙什么,还是因为看到同学们已经渐渐减少的书写家信的热情,大概有两三礼拜“忘记”写信回家,突然有一天哥哥带着父母满怀的担忧冲到学校,结果当然是被训了一顿,这时才知道,自己好像是记流水帐的可有可无的家信,原来对于家中的父母是最大的安慰,是父母对离家的子女的安全最大的确信……
“云中谁寄锦书来?”李清照这一句对书信的期盼饱含对夫君的思念。时光倒流20年,一纸书信包含着无限的感情,还记得当年流连文具店,精心挑选切合心意的各式信封信纸;还记得当年摊开信纸,如同敞开自己的胸怀,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一览无余地向自己的亲人倾诉;还记得学习各式折叠信纸的方式,把自己的各种小心思小心翼翼地藏在无言中;还记得翘首期盼回信的忐忑不安的心情;还记得收到来信时,迫不及待撕开信封的欣喜之情……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里还有谁会遥寄一封信笺来传递感情呢?E-mail、电话、短信、QQ、微信等方式,使我们随时可以沟通,有事没事聊几句,朋友圈发几张图、几句感慨,我们随时随地在线。但我们好像也经常不在线,因为容易,因为快捷,我们深入的沟通减少了,娱乐至死的时代的到来,表情包的大量使用,我们用心回复的机会变少了,道不尽的思念似乎也不存在了,因为触手可及,不必珍惜。
因为科技的进步,距离在缩短,因为相聚的容易,我们轻言离别,因为经常离别,我们相聚日少,因为相伴日少,我们逐渐冷漠,冷漠让人与人之间产生隔阂。也许什么时候会试着重拾纸笔,给家人、朋友写一封信,把心里的话写出来,可又担心这对自己是一种很好的宣泄和放松,也是对家人、朋友的一种信任,但会不会给收信人带来负担呢?
锦书难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