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白岩松这个人,是高一的时候语文老师给我们看《感动中国》的时候,大概这是最初的记忆。第一次看到《痛并快乐着》这本书,是某次在书店无意看到的,而面对高中繁重的学习,我只能说,时间,在书的面前竟如此吝啬,便于这本书擦肩而过。
而大学四年,怎样才能不辜负?我想,唯有读书与跑步不能辜负。
白岩松说过:“驱使我阅读这些书籍的真正动力是因为大家都在读,我不读,明天能和大家聊什么呢?”没有书的日子实在是苦,因此饿了肚子也不能饿了眼睛。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深思,在如今灯红酒绿,车水马龙,欲纵横流的社会里,又有多少人还在看书呢,还有阅读这个习惯呢?也许有很多人是有的,只不过看的不是书本,而是微博,习惯的不是阅读,而是手机上的电子书,交流的不是政治经济,文学名著,而是明星八卦,个人得失。人们得到的只是视听上的享受,却丢失了对心灵的洗涤。
而驱使我阅读书籍的动力,是对知识的渴求,对新事物的好奇,也是对自我的充实。
我本没有太多的爱好,但阅读便是其中一个。在大学之前,便对大学里的图书馆充满着期待,想象着徘徊在书架之间,细细品味书里的文字的场景。
好在我的期待并没有被辜负,从一开始,便喜欢上了学校的图书馆。我可以在里面安静地学习,听着笔尖在纸上发出沙沙的声音,也可以随手拿起一本书便阅读起来。有时候看着琳琅满目的书目,哪怕一时看不了,但看着书名,心里也是高兴的。
在大学里, 读书也许是为了闲暇时的消遣,也许是为了一时的任务,但不管怎样,也少有人是为了自己。而白岩松说过:“从大学中走出,读书不再是生活的主业,年少时的阅读是因为饥渴,大学时的阅读是因为时尚,为拥有谈资,那走出校园后的阅读就开始是为了自己,读书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项内容,也终于成为一种快乐。每当遇到小朋友让我给他写几个字,我总会写上:多听父母的话,多看别人的书。”
我不敢肯定以后走出了校园,阅读的习惯会不会一直都在,但我一定会告诉自己,告诉身边的人,要多听父母的话,多看别人的书。我们毕竟不能遗忘过去,哪怕无法提醒别人,但通过阅读提醒自己也是好的。
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重来,因此关键处也就那么几步。
刚走出大学的白岩松,面对确定下来的工作的突然失去,他没有选择放弃,而是乐观地面对生活,继而有着下乡的经历。回到北京以后,又在报社干了三年。然而,他人生的关键几步,便在这个时候产生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电视,当时的他也并不会想到自己会在电视这一条路一直走下去。人生,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
而正处于大学阶段的我们,也是我们人生中关键的那么一步。著名漫画家丁聪的座右铭便是——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是的,在大学这几年,我们不可能事事如意,但一定要力求无愧于心。那怕我们不一定能成功,但一定要成长。没有那些跌打流爬的时候,就没有更好的未来。
走到生命的哪一个阶段,都该喜欢那一段时光,完成那一阶段该完成的职责,顺生而行不沉迷于过去,不狂热地期待未来,生命这样就好。不管是怎样的日子,不管是不是你主动得选择的日子,只要在你生命中留下痕迹,回忆是便总夹杂着一种温情。
回望过去,依然是为了今天和明天,所以,不管正经历着怎样的挣扎与挑战,或许我们都只有一个选择。虽然痛苦,却依然要快乐,并相信未来。但愿以后好多事,自己也能平静地“无心”去做,最后能否成功,其实并不重要,上路时上完轻装,才最珍贵。
白岩松说:“我的四年大学生活,就在松花江边的一条长椅上,在睡梦中结束了。”那么我的大学生活又在哪里结束,我现在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