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炎/文
这个话题好沉重吧?
你写过遗书吗?我坦白的告诉大家,我写过,而且还是在四十多年前、风华正茂的年代写过一封没有寄出的遗书。
上世纪七十年代未,南疆有战事。而就在这一年,我们几百名江淮之子参军入伍,未进营房先上战场,随大军南下奔赴前线。
为了保密,前线将士战前一律不准写信,包括我们这些刚刚入伍的新兵。我们年轻无知,再说刚到部队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好奇,倒也没觉得什么,可急坏了我们的家长,他们在家日思夜盼,天天相约坐在邮局门口等信,孩子们怎么了?一点音讯都没有?
战前训练是紧张而辛苦的,睛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因为战友们都知道,只有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大家争分夺秒、争先恐后,白天练,晚上练。
记得在即将开战前的某一天晚饭前,指导员宣布,今晚不搞夜间训练,大家写封家书吧,把要说的话,都写出来,写好后,不要封,连队还要逐个检查,看看有没有涉密内容。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知肚明,心领神会。
连队集中住在河口洞坪农场三分场的一间大仓库里。晚饭后,一百多号人趴在地埔上,鸦雀无声,大家思绪万千,手中的笔重似千斤,不知从何落笔。
说是家书,其实就是“遗书”,给谁写,写什么,大家情况各异,但心照不宣。
百十号人的连队,只有连长、指导员、副指导员、有线排长和驾驶班长是已婚人士,他们都是给媳妇写,其他人不是给“村里的小芳”写就是给父母写,但绝大多数都是给父母写。我们是新兵蛋子,纯光棍一条,只有给父母写。
离开家乡快两个月了,先把离开家乡到部队后的情况简单汇报了一下,然后书归正传,直接讲明马上要打仗了,这一仗不打不行,人家都欺负到家门口了,中国人从来不扰事,但也绝不怕事,必须要教训教训他,儿子能赶上这么一个千载难逢的报国机会是件无尚光荣的事,你们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接着就开始交待了。战争是残酷的,万一儿子真的回不去了,你们千万千万别难过,“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儿子没有机会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没有机会给父母捶捶背,揉揉肩,端茶递水,只希望二老照顾好自己,幸福生活,健康长寿……
写到这儿,真他妈没出息,忍着忍着实在没忍住,泪水夺眶而出。偷偷抬起头,用余光瞟了一下四周,这些战友,不管是老兵还是新兵,不管是北方汉子还是南方书生,平时个顶个牛哄哄的,此时的状态跟我是半斤对八两。
不知不觉,纸短情长,写满了整整四张纸,最后在边角上给姐姐弟弟妹妹各交待了几句,当你们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己是头枕青山,脚踏红河,与大地为伍,与山茶花相伴了!
一百多封家书也是一百多封遗书更是一百多颗壮士报国的赤子之心,整整齐齐一封不拉的交到连部,经过审查无误后又回到我们手上,打进了出征的背包里。
“再见吧妈妈,
再见吧妈妈,
军号已吹响,
钢枪已擦亮,
行装已背好,
部队要出发,
你不要悄悄地流泪,
你不要把儿牵挂,
当我从战场上凯旋归来,
再来看望亲爱的妈妈,
当我从战场上凯旋归来,
再来看望幸福的妈妈……”
万般可惜的是,战争结束班师回国后,可能是太疲倦,太粗心了,美美的睡了一觉后,又是参加庆功大会,又是参加联欢活动,这封珍贵的“遗书”竞然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