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心学的发展可以看成儒学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然明中后期越发严重的政治腐败,民怨四起。心学在明站一定主导地位,然而明中叶后,显然心学不再是一家之言,其权威性也逐渐降低。
首先是罗钦顺与王廷相对气学的复兴。罗钦顺思想旨在理气问题,为“理气一物”说。理与气并不是二物,理只是气自身运动变化的规律。又重新论述“理一分殊”的道理,具体特殊的“理”为万物各自特定的规定,普遍的“理”则与气自身一样不生不灭。
王廷相继承张载关于气的学说,基本就是其气学的发展,提出“元气实体说”。气为造化“实体”,是整个宇宙的本原和统一的基础。最具特色的是提出“气种”说,元气中包含了后来发展为各种不同物类的种子,说明被气充塞的宇宙有无限可能。
气分无形元气,有形生气。理寓于气之中,理以气为载体。“万理皆出于气,无悬空独立之理”,宇宙间没有不变之道、不朽之理,人类社会的“理”也是随时代发展而变化的。
明代气学为宋理学的变革,同时又有为心学纠偏、抗衡的成分,从超越追求向现实关怀的转向。
刘宗周的学说“上承濂洛,下贯朱王”,为宋明理学的继承与总结。化阳明的良知,定义心之本为常存常发的“意”,基于情欲而生的偶发性活动为“念”,“念”为心之余气,提出“治念”主张。又以“慎独”为宗,以“诚意”为线。
“慎独”一词,最早见于《中庸》和《大学》。刘宗周以“明人心本然之善”正式提出“慎独”学说。提到“独知”的概念,意味主体人格于自知之处的无容瞒味、无容假作、无容自欺。“独体”是心体与性体的统一,自然不违。“独”之本体在“慎”之工夫之中。学问在于日用常行,高明本体就在日用之一言一行上表现出来。
明中叶后,市民阶层崛起,其代表市民阶层的意识为泰州学派。泰州学派为阳明心学的正宗传人,实现了心学真正平民化与世俗化。
王艮为泰州学派之创始人。思想核心为“安身者,立天下之大本”,安天下家国以安身正己为先。其独特的淮南格物说,解格为格式之格。物有本末,格为量度,先使得矩正,才能量得方正。吾身即为矩,天下国家是方。
提出“复初说”,依王艮看格物即是止至善,为复其人性本善之初。圣凡之别即在于能不能不为功利物欲所蔽而正心复初而已。
从“安身立本”出发,提出明哲保身是良知良能的思想。保住自身须爱人、敬人、不恶人、不慢人。“安身”,还要“安心”,要求人们安于自身的现状。
王襞是王艮的次子。主张良知的“自然流行”,反对一切人为的造作,反对一切人力安排。把理学的本体与工夫一并自然化。王栋为王艮的族弟。宣扬王艮的格物说,阐发王艮的乐学说。言“学不离乐”为“孔门第一宗旨”。
后泰州学派经颜山农、何心隐一辈,以“制欲非体仁”,“扩充”自然人性。发展到罗汝芳,又激起“无之非是”的“率性”精神。
李贽,师事王襞,对泰州学者深表推崇,自称“异端”的思想家。后因“敢倡乱道,惑世诬民”被捕,在狱中自杀。
即为“异端”,首先最重要的是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上。一定程度上揭露封建礼教的危害性,指出所谓“德礼刑政”都是束缚人民的工具而已。批判男女不平等,主张婚姻自主。揭露假道学的虚伪,曾把官吏比作盗贼。公开宣称“自私”为人的天性,对商人抱一定的同情。
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提出“是非无定”的观点。宣扬“童心”,童心是“真心”,一切“闻见道理”都是“障其童心”。
于此,个性解放,平等观念,慢慢深入到中国。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思想统治了中国约两千多年的历史,影响至深,至今可以说也还存在着。只是人类思想主流的理性与科学也终于慢慢渗透中国,也开始改变社会的一切人事。这在历史观上就是“势”之不可阻挡,是社会进步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