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因为工作原因看了很多36kr、互联网、物联网门户的科技板块的文章,最大的感受是如今AI、IOT、大数据、云计算真是热门名词,每个企业每个产品都说用到了这些技术,实现技术创新,为xx提供xx解决方案,解决xx需求。
【产品的价值】
技术创新很好,但技术最终呈现是在产品。我觉得真正一款好产品,都是接近人性深处。
讲些大话,
从社会层面上,我总觉得现如今的社会过于浮躁,每个企业、每个人都在说要创新,可很多人连现在自己手头上的事情都没处理好,就想搞着新东西。
1月15日,三款社交APP发布,都宣称是要撼动微信的地位,从企业角度上说,微信在社交上的优势和它的生态圈给腾讯带来的好处实在让人眼红,所以都想尝试夺取它的流量,不让它一家独大。
但实际上我从用户的角度,其实用谁的社交软件不是用,不过是从一个平台到另外一个平台,不像细分市场的小视频、微博,有清晰的另外的使用场景。所以说与其说这些是“创新”,倒不如说是在做一个零和游戏,把你的用户抢夺过来,我就赢了。
但问题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在哪里?有什么价值?
好吧,可能我说的比较大,但是我想在做产品的时候,能不能更多的考虑这个产品的必要性,对人、对企业、对社会有什么价值?
【产品的灵魂】
这些年互联网风头正旺,资本的力量注入,许多新事物好像一出来就变得炙手可热,比如O2O、共享单车、新零售、智慧产业等;
无法否认都有它们的价值,但因为资本的驱使,为了抢占市场导致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最后很多是死亡退场,留下负债累累的驱壳,比如小黄车、O2O产业,新零售只有如盒马鲜生能够脱颖而出,智慧产业现在正在发展但还没到爆发的时候。
为什么?是因为产品不好吗?概念不好吗?还是因为盲目扩张,空有其壳,运营没做好,所以变成了泡沫?
也比如文化娱乐产业,前些年各种小成本却盈利巨大的电影、电视剧使得资本纷纷入场,投了钱却不深耕内容制作,以为请了流量明星就能获得巨额回报,但现在流量已经不那么灵验了。
文化产业有人说渠道为王,也有人说平台为王,我认为最终还是内容为王。
无论是哪个产业,没有内容的支撑的产品,是没有灵魂的。
所以说尽管资本注入娱乐产业,打造所谓的“国产大片”,但却不深耕内容,剧本、剧情、拍摄、选角、团队都不做好,怎么能获得口碑,怎么能持续地获得观众的信赖。要知道,观众的审美一直都在提高。
就像晋江文学城,它为什么靠十几年一个浏览体验巨差的服务器界面维持运营这么久,还不是因为它整个平台里面的作者优秀、作品优秀,才让读者粘性那么强。
归根到底,不是产品,而是产品里面的内容引起了用户的共鸣,这就是抵达了人性。
作为一个90后,不知道是成长还是社会的发展,我仿佛失去了2010年前所感受到的科技带来的幸福感。以前的创新,如互联网、智能手机、游戏、电商等,都让我有种处于新时代新变化的幸福感。
然而现在所谓的很多“创新”,却让我有种迷茫,不知道它造就的价值在哪里。
从小到大听的都说是要创新,但现在的创新,到底新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