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偶然间在DISC社群一位老师的分享中听到“非暴力沟通”这个概念,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老师说“每个人所表达的话语背后都有他的内在需求”,感觉有点意思,后来又听说此书很火,有针对它专门组织的读书会、包班课,其实当时不明白非暴力沟通的概念,但觉得是一种对这世界温柔以待的柔情,于是开启了我和这本书的缘分,这周读了它的前四章,写下我的心得。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有些人用非暴力沟通理解自己,有些人用它改善人际关系,还有人借助它改善工作。在世界各地。非暴力沟通被用来协调各个层面的争论与冲突。”
说话、沟通,看似如此日常的事情,为何能衍生出各种学科,且如此受人关注?也许正是这看似简单、日常的事情,却是我们最需习练而让我们忽视的平实之物,在关系中,沟通是否顺畅,沟通质量的好坏有时直接关系到一段关系的质量。沟通的工具是语言,而语言中常常含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它所表达的不光是事情的信息,往往还有价值观、情绪、情感需求等等,所以会引起沟通双方情绪变化,内化成我们的情绪、看法,形成我们好与不好的感受,从而影响着关系。书中讲,正是“异化的沟通方式”,因为与语言与表达方式的负面影响,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非暴力沟通第一个要素,是观察,我们仔细观察发生的事情,并清楚的观察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区分观察与评论。我们常常将观察与评论混为一谈,那听者就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所以,非暴力沟通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而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的观察。比如,“他这个人最近每天早上10点钟起床”,“他这个人很懒”,前一句是观察,后一句是评论。这就是对观察和评论的区分。
我反思自己,我本以为我是那种蛮会说话和沟通的人。但是我发现有时候与人讲话,我会直接带出我的评论,甚至有些夸大其词,我才知道不自觉地,我就会把未经证实的评断讲出来。
非暴力沟通第二个要素,是感受。心里学家罗洛·梅认为:“成熟的人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他都能体察到细微的起伏”,然而大多数人的感受“像军号声那样单调”。很多人的感受,常常是压抑着的,感受即使存在着,却麻木的难以体察,更不用说去表达了。我们通常把感受和想法混着来说,非暴力沟通中,要我们区分的是就是感受和想法。比如说,“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前一句是想法,后一句是感受。
我想起曾经我和好友谈论起我的一段有点别扭的感情经历,我当时有些困惑,我的朋友就问我,你和他说话的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我仔细回想,去努力描述。我才发现当时只是任由脑子里的想法乱转,对自己下评断,对他人下评断,我并没有特别关注自己的感受。
非暴力沟通,给了我一个视角去看到,去看到我们平时不曾在意的我们在语言中的固有模式,而我在这些模式里看到了卑微、安全感的缺失,因为自我保护而做出的攻击,也许正是这些,阻碍了传递爱与真实的通路。沟通是需要习练的功课,关系亦然,自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