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年义务教育开始,我们就被一种教育文化洗脑,我们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然而,九年义务教育对我们的生涯来说其实也只是个开始。“学习”这个词进化到现在已变成了公认的“终身学习”。从幼儿园开始,就进入了终身学习的竞技场。出生后,爸妈觉得什么好,我们就学什么。入学后,哪科不行补哪科。入职后,哪块是“短板”就补哪块。我们就在这种“全面发展”、“取长补短”的文化中慢慢长成了别人的样子。
我们穷尽一生的时间来改善劣势,却很少关注自身的优势。我们还经常将那些通过努力克服先天缺陷的人视为偶像和学习的榜样。我们还经常喝那些励志鸡汤,情愿相信成功可以复制,只要刻意练习就能成功。我们之所以喜欢看励志故事和鸡汤,恰恰说明我们将克服缺陷视为一种崇尚的文化。殊不知,这恰是给自己选择了一条最难行的路。
赫克特是个很有名的鞋匠。就连远在发过的顾客都声称赫克特做的鞋是世界上最好的。但是这些年来,这个做鞋的小生意一直让他很有挫败感。尽管赫克特很清楚,以他的能力,每周做100双鞋完全不成问题,但事实是他平均每周只能做出30双鞋。当一个朋友问到这其中的原因时,赫克特解释说,他擅长做鞋,但不擅长销售,而且最让他头疼的就是要账。他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了自己不擅长的这两个方面。
所以,赫克特的朋友就介绍了西格尔给他认识,西格尔天生就是个推销员。就像赫克特以他的手艺著称一样,西格尔特别擅长谈生意和销售。考虑到他们的优势是互补的,赫克特和西格尔决定合作。一年后,这种基于优势的组合每周可生产、销售100多双鞋,并如数收回货款,效益是之前的3倍多。
这个案例是美国顶级管理咨询公司-盖洛普公司在墨西哥的普埃布拉做经济开发项目时发生的一个真实事件。这个案例简单有效的说明了当人们专注于自己的天生优势时会是怎样一种情况。这也是盖洛普公司长期研究表明,每个人在特定的领域都有成功的潜质,人类发展的密钥就是踩着自己的肩膀往上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盖洛普一直致力于研究不同角色、身份的人是如何发挥自身优势的,研究对象从全职主妇到首席执行官,从教会成员到政府官员。为了能让人们更加关注人的“正常”表现,盖洛普公司由“优势心理学之父”唐纳德.克里夫顿带领的科学家团队开发出一种用于描述天赋的通用语言。这些天赋语言就是研究样本中个人及组织用来描述人们做擅长的事情的专门术语。最终,从10万多份关于天赋的访谈中寻找模型,识别并总结出出现频率最高的34个关于天赋的主题词,并开发出了一套可测量的测试系统,用来测量人们拥有的这些明确的天赋——优势识别器2.0。
之所以是天赋而不是优势,因为系统的终极目标是帮助人们构建真正的优势,而天赋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那天赋是什么,优势又是什么呢?天赋是自然而然反复出现,可被高效利用的思维模式、感受或行为。天赋也可以叫才干,一半靠遗传,一半靠早期大脑神经元突触的连接形成。人在3岁时,大脑中神经元的突触连接最为旺盛,在16岁候脑结构相对稳定,那些不经常的使用的突触慢慢变弱直到消失。并不是说到16岁以后就不能改变,通过后天的刻意练习或者突遇大事后能改变人的这种思维模式。
那知道了自己的天赋就证明我一定能在该领域取得成功吗?一定不是啦。比如说,你天生就有练出二头肌这样的资质,但你不锻炼,这些肌肉永远不会被开发出来,但如果你和那些没有这样先天资质的人一样努力,你得到的汇报一定更丰厚。也就是说,发现了天赋,没有基本的常识和技能,也无用武之地。这个例子也引出了优势的定义,通过持续的近乎完美的表现,在特定方面持续地取得积极成果的能力就是优势。天赋与优势就好比海平面的冰山,冰山下面是我们的潜能也就是我们的天赋,我们要通过有意识的把它转变成冰山上面可见的部分,构建成我们优势,继而才能把我们的潜力发挥出来,取得更好的成绩。
天赋就像是一颗种子,只要我们相信,好好爱护它、培养它,给它提供一个适宜生长的环境,迟早有一天会孕育成我们的优势。
期待更多关于天赋优势的文章吗?如何发现属于我们与众不同的天赋?天赋优势如何帮助我们解决生涯发展问题?尽请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