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谈情,今天适合说案。(虽然我一直是写矫情文章的腔调)
清早看到的一条令人心寒的报道,湖南省沅江三中的一名高三班主任,被学生用弹簧刀杀害,而后该生还回到教室对身为同伴同学的该教室的女儿说:我杀了你爸爸!这是继江歌案后又一个让我想写的话题。
课本告诉我们未成年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一直接受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特殊保护。但是也是因为仰仗着这种特殊保护,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由于不成熟的心智,以及无法辨别来自网络的各种信息而渐行渐远,我不禁想问:《未成年人保护法》都在保护一批什么样花朵?
法律以条文规范公民行为,而道德则以高度的自觉基础,用传统的约定俗成的内在羞耻感为依托衡量和约束个人行为。法律的边界有多远?道德的边界又有多远?很多逃脱法律制裁的案例告诉我们,在道德的高点,我们有资格也有理由选择,不原谅。人类在早期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面多如此多的诱惑和威胁。而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孩子所接触的各种诱惑和有色信息越来越容易。而在承担启蒙教育的家长身上却很难看到明显的价值观和是非观的引导。很多家长甚至庆幸,小时候用一个手机游戏可以换来孩子不吵不闹,安静的坐一小时的清静时光;上学后,可以用一个软件解决作业本里不会做的题目,省去教育孩子的麻烦;后来啊,这些换来的眼前的安逸,都成了孩子黄色、暴力、不懂感恩、不辨是非的温床。所以有了后面的面对刚刚为自己申请助学金的老师挥刀相向的恶行。
作为教师,我也想说,可不就是在学校这个场所,才有这么张狂的行为吗?任何一个场合,都可能是以暴制暴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其实在教育领域一直处于弱势地位,面对学生和家长:打不得骂不得说不得;各种规则和眼睛在不断的寻找你的错漏,稍有不慎就是违规操作。我不排除在教师队伍也有利益至上的个体,但在绝大多数一线教师身上,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乐于奉献的教育者精神。而学生感恩意识的不断缺失已经越来越把教师推到了高危职业的风口浪尖上,开一句不太合理的玩笑,我也每天担心着自己的安危,怕哪一句批评哪一个惩罚重了,成了孩子眼里的暴力,成了家长口中的体罚!
的确,除了我们头顶不能仰望的有太阳,你唯一不能直视的便是人性的凉薄!从江歌案的刘鑫到这里持刀杀人的学生,在我看来法律的界限并没有让始作俑者真正意识到问题的所在,也没有让正义真正的伸张。当受害者的善心善行一再被践踏,那么越来越多的人是会选择旁观悲剧的发生还是依旧勇敢的站出来伸张正义?答案显而易见。这无非就是不合理的框架和过渡保护在一步步的放纵。而法律所缺失的这一部分,都不得不以道德来加以弥补。所以江歌母亲选择了用微博曝光、逼迫,因为道德的边界无穷无尽,害人者也只有在万千看客的口水阵里,忍受批评和谩骂,才能给受害者一点慰藉。这不是以暴制暴,是一个正义的社会里正义的公民都应该做出的选择。
做一个宽容的人,不代表事事选择原谅。“以徳抱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给那些作乱者一个轻松的活口。“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才是更客观合理的手段。每个人都有资格选择不原谅。因为失去生命的伤痛不是你躲在法律保护的背后说一声对不起就可以弥补的。例如刘鑫,她比杀人的刘世峰更让人痛恨的原因是,她谋杀了人们心目中最纯洁的善的本性。同样,对于今天持刀杀害自己恩师的学生一样,他也抹杀了我们对部分未成年人这种特殊保护的使命感。
逝者已矣,愿活着的人警醒,那些不能丢弃的人性之光,是我们一路走下去必不可少的行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