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是什么?是从小那个皇室生活的公主梦,是乐此不疲假装自己像喜羊羊那样自带主角光环的幻想,是在格林兄弟书里看似简单却完全逃脱了现实引力的旅行,也是郑渊洁的那两只小老鼠带我领略的成人世界里的虚假与势利……童话,这两个字于我代表了孩童时代那最纯真的美好,在残酷的现实把不加修饰的真相拍到我眼前前能体验到的最不掺任何杂质的完美。
想到童话,是一种剥离了现实生活中纠结的舒服。
童话的舒服,来自于它的简单,就像孩子那还稚气的心灵。迪士尼里,公主总会遇到珍惜她的王子;格林童话里,善良总会得到命运的嘉奖。小的时候总是害怕悲伤的,即使知道那都是虚构的。看故事之前,总要问一个问题——它是不是一个悲剧?只要答案是肯定的,就一定不看。我不想让自己喜欢上一个注定无法幸福的角色。这是就孩子的简单。故事是否反应了真相不重要,一个快乐的结局才是我要的满足。既然都是虚构那为什么不能给善良一个它应得的结局呢?这是一个孩子的逻辑。许多人长大以后批判童话,怪它把世界描绘的太理想,怨它掩藏起了生活真实的阴暗。可回忆那个柔软单纯的年纪,哪个孩子会想为了适应成年后的残酷而宁愿看尔虞我诈的宫斗剧?童话的结局总是一个圆满的快乐,因为在经历了那么多的起伏与紧张后,孩子们需要一个这样的结局来抚平他们揪紧的心,来安慰他们,一切都会好的。有时侯童话也会展现悲剧,像小美人鱼为了爱情而化作泡沫。可这悲伤是单纯的,从中掺杂着一种为爱情的感动。小美人鱼保全了王子的生命,得到了他真心的爱,那牺牲是心甘情愿的,没有悔恨的。这不带遗憾的悲伤和那没有残缺的快乐一样,也是童话的奢侈。现实中的悲剧,是无奈的妥协,无解的纠结。爱乐之城里米亚和塞巴斯蒂安的分手我现在想起来依然是无尽惋惜的疼:爱情和梦想,为什么只能二选一?有一本书叫一岁的小鹿,在我还相信童话时就出现在我的书架,等到我已有勇气翻开时还是为它的结局哭的一塌糊涂。当生活逼你开枪打死自己心爱的小鹿,我们除了从这悲伤里感受到不得不成熟的疼痛,还有别的哪怕一丝一毫的安慰吗?与现实的博弈令人心力交瘁,而童话提供的那个简单的栖息地,是笑是泪那么分明,哪有不得不妥协的疲累。
童话的魅力,来自它泾渭分明的是非善恶。小的时候当然意识不到童话结局这善意的简单是多么珍贵,毕竟童年时的生活在许多人眼中也正是一种近乎奢侈的简单。而简单却不意味着没有恶。那会儿对于善恶最基础的观念,也就正是在童话故事的影响下形成的。小时候看电影最爱问的一个问题,哪个是好人,正是童话这种非黑即白的世界带来的副产品,它标志着孩子开始通过一个人的品质,而不仅仅是他的相貌,来决定对他的看法了。当然这个问题也被许多反对童话的人当成童话刻意简化生活的证据,而许多家长这时都会试着给孩子解释这个灰色的世界,解释每个人的不得已。家长们以为孩子问这个问题是想了解角色的内在品德,于是试图解释人的复杂性。可那个小小的我要的不是这些。我要的是通过区分好人和坏人把电视情节简单化,让我能抓住这个复杂故事的核心。于是在家长那一大段细致入微的分析中,我找到这个电影里一个我能认同的最终目标,为它奋斗的就是好人,阻碍它的就是坏人。我不关心,可能也无法理解坏人们想阻碍它的那些原因。于是每个给孩子解释过人的复杂性的家长应该还记得,在说了那么多每个人的好坏后,总会在孩子的一句“所以他是好人,他是坏人”中无奈地叹口气,说“算是吧。”是孩子的思维塑造了童话,而不是童话局限了孩子。我们责怪童话让孩子以为这个世界非黑即白,认定善良的就是好人,伤害别人的就是坏人。可只要我们明白那个看似极端的分类背后的初衷,只是想理解一个故事而不是评判一个人,就会知道我们都误解了孩子,误解了童话。当孩子们逐渐长大,不用再靠把所有角色分成两派来理解一个故事时,他们不会感觉难以接受一个灰色的世界,就是对这个理论最好的证明。
童话,不是对丑恶的隐藏,只是把残酷用温柔的方式表达。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当然很容易回头指责那些用语浅显,内涵单一的儿童读物。可如果我们退到幼时,再用那个懵懵懂懂的大脑来看待这个世界。那时,哪有什么千篇一律的完美结局,善有善报的庸俗套路。每一个故事都有跌宕时的紧张,和收获结局时的欣喜。对于孩子来说,要从一个短小简单的故事中读出生活这部书隐藏着的本质,不是太强其所难?就连善有善报这个简单的道理,也是无数个童话故事一遍遍的重复才印到孩子脑海里的呀。安徒生童话和迪士尼电影只能通过在其有限的篇幅里描绘一个阴谋来介绍恶,而童话所特有的温柔不允许它们给邪恶安排除了被挫败之外的任何结局。这是短篇故事的不得已。现实中那些更微妙,更真实的冲突,只能在长篇故事中慢慢勾勒。小时候看喜羊羊,不记得是看了多少集以后才隐约意识到灰太狼和其他故事里的那些大反派不同,而自那之后又是过了多久才第一次萌生要是他的努力也能得到回报该多好这样的念头。可对于那时小小的我,我自然是更舍不得让我喜爱的小羊们被吃掉的,于是只好委屈灰太狼一直吃草了。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到生活中一些无可奈何的妥协。但喜羊羊不曾告诉我狼如果一直吃不到羊会死,因为他知道电视机前那一颗颗柔软善良的童心还没准备好接受这个世界的残酷。他只是在我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告诉我世间之事不能两全,剩下那些他没说的更残忍的真相,等我能接受它们时会有别人来告诉我。
童话是丰富的,也是贫瘠的。从简短的安徒生童话集到长篇的皮皮鲁系列丛书,从国产动画到迪士尼电影,童话的形式多种多样,传达的信息也各有千秋。王子公主的故事也许让人憧憬一见钟情的美好,可也有以动物为主角的故事带我揭露人类社会的丑恶。小时候对人类的第一印象可称不上好,而在那个一切容易走极端的年纪,我甚至一看到人类这个字眼就会产生一种用憎恨形容都不过分的嫌恶。这一切,来源于另一本童话,郑渊洁的舒克贝塔历险记。从两只小老鼠的眼里,我认识了体罚学生的老师,贪图名利的出版商,从不理解孩子的父母,出卖给了金钱的灵魂……郑渊洁有些叛逆的思想在他的字里行间体现的淋漓尽致,却也让我爱上了他对传统观念特有的讽刺。是在那本书里我发现原来把书籍当食物书籍只会变成粪便,而当火柴却能点亮思维的火花,是在那本书里我第一次被告知老师和家长常常比孩子们还无知。那本书我翻来覆去看了无数遍,看到我爸爸甚至由此对它产生了反感。语言无法描述它是怎样深地影响了我,也无法形容当我回想起那段思维被它擦出火花的日子时心里涌起的感谢。用豆瓣上的一段话送给这部我珍爱的书吧,“喜欢郑渊洁的孩子们,满脑子都是鬼主意;喜欢郑渊洁的孩子们,某些方面的知识会掌握得比较超前;喜欢郑渊洁的孩子们,擅长和老师家长对着干;喜欢郑渊洁的孩子们,注定得独立而磕磕碰碰地成长。 ”
在那个模仿的年纪里,我们毫无保留地接受书里,电视里告诉我们的一切,而不会去怀疑它会不会是错的。这是为什么我形成了那个讨厌人类的价值观,也是为什么有些孩子甚至会在模仿童话剧情的时做出会伤害到自己的行为。孩子模仿喜羊羊与灰太狼用平底锅打人,生火煮“羊”的新闻一时被炒的沸沸扬扬,反对者疾呼这些夸张暴力的情节误导了孩子的思想。可为什么没有人想到,同样是在虚幻的情节中成长起来,为什么有的只是找来材料尝试制作故事里的仙子翅膀,而有的却把同伴绑在树上点着火焰?我在这背后看到的是家长的极度失职!从小顽皮的我不知听了多少不要玩火,不要碰电的警告,为什么有的孩子竟会天真到以为人可以和电视里的小羊一样水火不侵?教育是一件严肃的事,它要求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用呕心沥血形容都不过分。童话简单明了的语言,引人入胜而带有思想启蒙性的情节是最利于孩子接受的教学。可一个家长如果连最基本的筛选甄别都不愿意替孩子完成,放任地把其丢到这个五花八门的世界而不加指导,他便没有资格质问为什么自己的孩子被洗脑成了一个相信神话了的爱情的傻瓜,没有资格埋怨孩子在现实的挫折下不堪一击,更没有资格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指责童话误导了孩子的思想!家长们,对不起,能替你完成教育这项繁重任务的完美童话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