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玉米是一件十分麻烦的事,从播种到补苗,从施肥到薅草。遇到干旱的年份还要顶着大太阳浇地,想起来都害怕,但最受累的还是秋收那几天。
过完八月十五,老爸就会时不时去地头转转,看看玉米成熟了没有。等到收玉米那天,我们全家出动,推着架子车出发。
下到地里,刺挠的玉米叶子喇的浑身痒疼。大家不得不穿上了长袖、长裤,我从小就怕热,固执的只穿短袖,不愿做任何防护,结果每次掰完玉米,俩胳膊都要红肿好多天。用力掰掉青黄的玉米棒,再把玉米杆使劲踩折在地上,一行掰完,浑身是汗,抬头一看,天哪,还有那么多玉米!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刚准备抱怨两句,却发现大家都在默默地干活,算了,咬牙坚持干,总有掰完的时候。
大约过了两天的时间,总算是掰完了玉米,大家齐心协力把玉米棒子撂在架子车上,爸爸在前边拉车,我在后边推,长大了以后,我主动要求拉车,但爸爸总是抢过来,不让我出力。于是我和妹妹留在地里堆玉米杆,堆成一个大大的谷堆形的小山,晾晒个三五天,趁着天好,露天烧掉。这才算完成了地里的工作。
玉米棒拉回家,爸爸会在整个院子里垫上一层塑料薄膜,摊放在上边。每人分包一大片玉米,开始另一项浩大的工程——剥玉米皮。大人们喜欢把饱满的玉米棒留下外皮,三个三个的,像编辫子一样辫在一起,一层摞上一层,挂在房顶和房檐上晾晒,我们几个小孩,最喜欢把玉米皮全部剥完,俗话叫做赤兜子。剥的过程中还会遇到黄黑相间的玉米,有人诓骗小孩说黑色的玉米籽是仙丹,倘若有哪个孩子兴奋地大喊:“我找到仙丹啦!”周围的大人们便会哄堂大笑。
夜晚降临了,爸爸在院子里边接了个瓦数大的灯泡,爷爷把电视机搬到了院里。大伯大娘哥哥姐姐都来家里帮忙,剥玉米不能坐在凳子上,费腰。大家便把玉米堆成一堆,直接坐在上边,拉着东家长,说着西家短。我们几个孩子开始了玉米大作战,找出来格外长的玉米棒,打来打去,打累了,吵着闹着要看《黑猫警长》,黑白的动画片,雪花一样的画质,时不时还要命令最小的孩子站起来,摇晃小天线找信号,初秋的夜微凉,蟋蟀在院子里不知疲倦地叫,天空中,无数颗耀眼的星星眨巴眨巴眼睛,也想加入我们的行列。
最后的环节——晾玉米。为了晾玉米方便,家里炮楼上特意安装了一个辘轳(滑轮),长长的绳子,大大的竹篮,爸爸在楼上转滑轮,我和妈妈在下边一篮又一篮的装玉米。散玉米全部装上房顶,摊开晾晒数天,装入仓库,大功告成!而那些挂在房檐、院内、树上、花池边一层层的辫子玉米,只要需要,随手就可以取下放入大盆里。用平头螺丝刀穿掉一道道的玉米粒,一边看电视,一边掰着玉米籽,几集连续剧看完,盆内早已是金黄灿烂一大片。
收玉米很累,我时常问爸妈,为什么不种成花生、红薯之类的作物?他们总是笑着不回答。新玉米糁很好喝,黏黏乎乎,放入红薯一起煮,又甜又糯,我能连着喝两碗。玉米面花卷更是我的心头好,自带的清甜,趁热吃,怎么也吃不够。玉米仁饭,小火慢慢的煨熟,颗粒饱满,配上酱青椒,夏日去暑降温最佳。玉米,虽然种着麻烦,但用途广、口味佳,这才是它被广泛种植的原因吧!
点玉米、收玉米,季节的交替轮回间,一年复一年。变的是时间和收割方式,不变的依然是那份独特的记忆和那时全家总动员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