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页:22到30页。
标题:一 神和鬼的问题
杨绛先生在为神和鬼的问题做分析,为自己疑惑解答,选择劝服自己,最后说到这样的自问自答,仅限于今生今世。
先由崇尚科学,到真善美的“信念是看不见的,只有领悟。”知到悟,有距离,可以飞跃,认识会量变到质变。
而有些事物,自然界的事物有规律可循。信念源于我累积的知识。
信念不能称之为迷信。人需要信念。
杨绛先生说到孔子,《中庸》,《史记》里的例子继续阐明这个问题。
这一章关于孔子的多处引用和杨绛先生的季理解、思考,让我对这位老夫子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读《论语》产生了一些兴趣。该读读《论语》。虽然那是个大工程。但量化但每天,其实也还好。
有人因为《论语》樊迟问知。子曰:“敬鬼神而远之。”(《雍也第六》)就以为孔子对鬼神而远之。但孔子对鬼神并不敬而远之。
《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矧(shěn):况且。射(yì):通“斁”,厌。
神明来去难预测,不知何时忽降临,怎可厌倦自遭惩。
《中庸》第一章: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出自《礼记·中庸》
解释:隐蔽时也会被人发现,细微处也会昭著,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慎重。
杨绛先生的解析是:读《论语》可以看到孔子对每个门弟子都给予适当大答复。因材施教。樊迟是个并不高明的弟子,孔子多次给他解答,都不懂,最后告诉他敬鬼神而远之,这回他懂了,没再问。
这里的“鬼神”是鬼实而神虚。杨先生还拿了《中庸》第十六章中子思转述孔子的话,来说明孔子对神的敬畏。
《中庸》里的鬼神就是鬼虚而神实了。“神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见,无所不知的。能“敬而远之”吗?神就在你身边,决计是躲不开的。”
神就是《论语》里面的天,也就是杨绛先生所谓大自然的神明。
孔子的故事,自己的怕鬼的事,在笔下一点一滴叙述。
对于神鬼问题,杨绛先生说:“我们不能因为看不见而断为不存在。”
这就是杨绛先生对于这个问题的自问自答。
偶然看到豆瓣一位笔者看《走到人生边上》的分享:侵删。
1. 人有双重本性:第一重为动物性本性,“食色性也”。第二重为所谓的灵性良心。孔孟之道所主张的人性本善既指此灵性良心。这两重本性是互相斗争着的,即所谓灵与肉的斗争。
2.肉体与灵魂是拧成一股的,一同受锻炼。肉体是媒介,而锻炼的成绩只留在灵魂上。每个人所自称的“我”,其实是指灵魂。
3.天地生人,人为万物之灵。神明的大自然,着重的该是人,不是物;不是人类创造的文明,而是创造人类文明的人。只有人类能懂得修炼自己,要求自身完善。这也该是人生的目的吧!
4.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合理的价值观,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先记录下来,等看完书回过头来是否有共鸣。
在神和鬼的问题上,杨绛先生说到信念,大自然的规律,源于知识的积累。
人无信念,就毫无目标,不知所以。
信念也是造就人的品格体现。如说到“真善美”的品性,看不见,摸不着,人心里思考,行动上反应出来,自主性是由于人心中的信念。
在看书中寻找自己,了解自己,了解一方世界。最后找到自己的信念,目标。
还是那句话,不能路途,就书途。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