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杨荷
校对:雅璐 桂香
编辑:杨荷 雅璐 桂香
青春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充满变化与挑战的阶段,如何与青春期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并开展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众多家长关心的重要课题。在一场主题为“青春期孩子的非暴力沟通与家庭教育”的家长课堂讲座中,非暴力沟通讲师、家庭教育专家杨荷老师,结合自身丰富的经验,为家长们带来了一场干货满满的知识盛宴。
非暴力沟通的核心理念
背景与实践
杨荷老师自2018年起专注非暴力沟通,强调这是一种以倾听和同理为核心的沟通方式,旨在建立家长与孩子间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她通过建立学员实践平台、组织义工团队和录制音频课程等方式,积极推广非暴力沟通,累计已有超过1000个家庭从中受益。
四大要素
非暴力沟通包含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四大核心要素。杨老师着重指出,家长与孩子交流时,应避免评价和指责,而是要客观观察事实,真诚表达自身感受,明确自身需求,再提出具体请求,以此促进有效沟通。
实践案例
杨老师分享了与孩子的真实沟通实例。比如,当孩子考试失利时,运用倾听和同理化解其负面情绪;孩子玩游戏或请假时,通过探讨而非批评的方式,引导孩子自我反思。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非暴力沟通在家庭教育中的实际作用。
青春期孩子的教育与沟通
理解与应对叛逆
青春期孩子的叛逆行为,是他们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杨老师认为,家长应以接纳和理解的态度对待,而非轻易贴上“叛逆”标签。她以自身经历说明,孩子的叛逆往往源于与家长沟通不畅或观念冲突。
培养成就感
孩子的成就感来源多元,不只是学业成绩。杨老师建议家长为孩子创造参与家庭事务的机会,如做家务、共同完成任务等。她指出,孩子的抑郁问题与成就感缺失密切相关,家长要借助多元化方式帮助孩子找到价值感。
应对情绪与行为问题
面对孩子的情绪波动和行为问题,像考试失利、玩游戏成瘾或对学习失去兴趣等,杨老师强调家长应避免直接批评,而是通过倾听、探讨和信任,帮助孩子找到问题根源并共同解决。
家长的自我成长与角色定位
焦虑管理
家长的焦虑常源于对孩子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自身价值的投射。杨老师建议家长通过学习、提升认知,区分“老天爷的事”“别人的事”和“自己的事”,专注可控部分,以此缓解焦虑。
角色转变
家长应从“决策者”转变为“陪伴者”和“支持者”,以建议而非强制的方式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和决策。杨老师提到,孩子越小,犯错成本越低,家长应鼓励孩子在安全范围内尝试和探索。
夫妻协作
针对家庭教育中夫妻教育理念分歧问题,杨老师建议通过沟通和角色互换来达成共识。她强调,父母之间的和谐与一致性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具体沟通技巧分享
多倾听,少评价
倾听是建立亲子关系的基础。家长倾听时应放下手机,专注孩子表达,用眼神和肢体语言传递尊重与关注,还可使用“你是这样想的?”等开放性语言鼓励孩子表达。
多探讨,少批评
面对孩子的问题,家长先与孩子共同探讨解决方案,而非直接批评或给出答案。孩子自主探索得出的结论更具价值,家长应以平等心态与孩子一起找寻解决方法。
可建议,少决定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即便孩子的决定可能有误,也应允许其尝试并承担后果。这种方式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还能增强其责任感和自信心。
总结
本次家长课堂由主持人开场并介绍背景与讲师资历。杨荷老师拥有21年高效沟通培训经验,在家庭教育和公益领域也颇有建树,其课程和公益活动惠及众多家庭。她结合自身经历,如因与青春期孩子沟通困难而开启非暴力沟通学习之路,深入阐述沟通要点。课程中,她不仅强调了孩子成就感获取途径的非单一性,还列举多个案例讲解如何化解孩子情绪问题,以及总结出具体的沟通核心技巧。同时,针对家长焦虑管理、角色定位和夫妻共同教育等方面给出实用建议。杨老师推荐家长学习非暴力沟通的相关书籍和课程,还提及自己建立的学员实践平台和义工团队,为家长提供更多学习和实践机会。这场讲座旨在助力家长理解并应用非暴力沟通理念,改善亲子关系,助力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