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5.12 星期三 多云
今天学习第16课《一分钟》,课文讲的是一个叫元元的小男孩因为早上赖床一分钟,在随后的上学途中遇到一系列需要等待的事情,最后导致迟到二十分钟,而后悔的事情。
上这节课我采用的是先结论后演绎的方法,这是一种难度比较大、思维有些跳跃的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事情后,抓住最后一句话中的“后悔”,带着大家进行理解。在理解这个词的时候,同学们的想法是模糊的,不能用语言表达出它的意思。而我用的是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辅助理解,但效果却不佳,还多花费了一些时间。
课后一想,当时还是有些激进了,有点钻牛角尖了。当学生理解不了的时候,老师大可以直接告诉他们,如果用“后悔”填空造句,进行情境运用的话,效果一定比举例子更能促进身临其境的领会。
接着,让大家从文中找一找哪些句子说明元元后悔了?这个问题让很多同学有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于是叫同桌讨论一下,结果并没有因此变好。后来点人回答,大家的状态也显得很游离。真正能够找对的人很少。按理来说,这个问题不是很难,为什么结果不理想呢?
我想,原因大概如下:
一、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不高,对一篇课文有着他固定的印象,即故事从前往后的顺序禁锢了他们的思维。如果要跳着学习,很难适应,有种转不过弯来的吃力感。
二、老师提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超出了该年龄具备的理解水平,说白了就是偏难,让大家感到无从找起。因为低年级我们训练的重点是从文中提取相应的信息,答案一般显而易见。很显然这个问题需要更高一层的思维,目前多数学生能力达不到。
三、一部分同学没有认真听讲,对于老师的问题“只过耳不过脑”,课堂上缺乏应有的紧张度,学习习惯有待加强。
四、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脑子里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框架。尽管在课前大家朗读得很熟练,但还只停留在识字读句的阶段,对于课文内容并没有走心地去理解。当心中对此只有碎片化的词句的时候,大家是做不到“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和消化的,自然就回答不了这个“先概括后演绎”的问题了。
基于这几种可能,以后的教学中该怎样去避免和调整呢?
1.备课时尽量照顾到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选取适用的教学方法。对于稍难一些的问题尽量多次训练,注意用贴近儿童化的语言去表述。
2.加强课堂听讲的管理,制定课堂公约,进一步规范课堂纪律,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
3.新方法的使用,注意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做到之前有铺垫,不至于让学生学起来云里雾里。
4.加强课文内容理解的监测和检测,采取激励措施,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不禁想起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俗语,教育教学专业水平的提高,必是与研究的愿望和习惯成正比的。当然,此“一分钟”非彼“一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