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也明确了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以及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议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17年)》指出: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校综合实践教师与专职劳动教师协同落实劳动课程,主要负责生产劳动。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开展包括照顾动物在内的劳动教育,明确提出指导学生开展“照顾身边的动植物,关爱生命,热爱自然”等内容,通过开展劳动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关爱动物、珍爱生命的意识。
《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要求家长要主动协同学校教育。家长要引导子女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增强动手能力。家长要引导子女体验社会。家长要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大课堂对子女教育的重要作用,根据子女年龄情况,主动利用节假日、休息日等闲暇时间带领或支持子女开展户外活动和参观游览,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文明实践、社会劳动、志愿服务、职业体验以及文化艺术、科普体育、手工技能等实践活动,帮助子女更好亲近自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素质。
要推进社会资源开放共享。社区要面向中小学生积极开展各种公益性课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社会责任感。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法治教育基地、研学实践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非遗馆、美术馆、纪念馆、科技馆、演出场馆、体育场馆、国家公园、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要面向中小学生及学龄前儿童免费或优惠开放;常态开展宣传教育、科学普及、文化传承、兴趣培养和实践体验等活动,并通过设立绿色通道、线上预约、开放日等方式,为学校、幼儿园组织学生及幼儿或家长带领子女来开展活动提供便利。
二、基本原则
(一)广泛性原则
学校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为导向,根据小学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立足任务,突出广泛性,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类劳动,以及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十大任务群,进一步细化,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课程体系。
(二)教育性原则
劳动课程要培养劳动素养。让学生在学习与劳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体现劳动课程育人价值。要立足课堂让学生形成基本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发展初步的筹划思维,形成必备的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塑造基本的劳动品质;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三)实践性原则
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学创融通,倡导“做中学”“做中悟”“做中创”。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出发,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经历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并通过设计、制作、试验、淬炼、探究等方式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习得劳动知识与技能。感悟和体认劳动价值,培育劳动精神。
(四)协同性原则
要开展“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学校的主导作用和社会的支持作用,提升育人的系统性、整体性。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校劳动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学校要指导家庭协同开展劳动教育,更新家长的劳动教育观念,指导家长把劳动教育任务融入日常家庭生活中,指导家长做好榜样示范,指导社区协同开展劳动教育,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劳动教育社会实践。
(五)情境化、活动化、项目化原则
劳动课程要分型、分级设计,日常生活劳动情境化实施,生产劳动项目化实施,服务劳动活动化实施。
三、已有课程基础分析
深圳市龙华区行知实验小学创办于2015年9月,占地面积12352.71㎡,总建筑面积12540.86㎡,现有34个教学班,1615名学生。“行知”即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巨人——陶行知,“实验”即推陈出新,创造性地传承和发展行知先生的思想。学校以“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为校训,以“造一个‘真善美爱乐群’的儿童世界” “培养‘强身心、善学习、乐创造、爱生活、勇担当 ’的行知少年”为办学目标,坚定地走在行知路上。
学校汲取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创造精神”等思想精髓,创建了指向学生社会性发展、个性化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育人课程体系”。整合相关国家课程,开设人文综合课程和科学综合课程,拓展补充强心、学力、乐活、乐创、立志五大校本综合课程群,借助多样、综合化的课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我校劳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爱生活”“乐创造”两方面的品质。
学生劳动教育需求方面,“行知少年议事厅”小议员曾提议想要在学校买东西;想要种植物,养动物;想要体验当老板,当推销员的感觉......学校要尽可能满足学生内生的劳动需求,开发相关场域,创生相应课程和活动,让学生投入其中,展现“爱生活”“乐创造”的精神样态。
学校课程的开发不仅要符合“学情”,也要兼顾“师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劳动特长,实现学理化、体系化、趣味化的课程开发。例如《牛奶盒再生纸》《情系中国结》等课程便是基于教师的劳动特长以研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开发的。
目前,学校劳动课程的开展情况如下:
我校的劳动教育探索始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自 2015 年学校开办起便开发、实施了“生活技能大比拼”课程落实日常生活劳动,采取校外操练,群内反馈,校内检测,一月一主题,一学期一比拼的方式开展课程。
下一步,“生活教育”课程要向“爱生活,乐创造”的“劳动教育”课程发展迭代。
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已配置专兼职劳动教师队伍,主要由劳动专职劳动教师 2 名、综合实践老师和班主任组成。
劳动专职老师负责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综合老师负责生产劳动;班主任负责开学前的劳动教育周、每学期中的班级生活技能大比拼和班级大扫除;三类老师协同负责学期中的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德育处协同设计校内劳动类活动如毕业生植树活动、校级劳动技能大赛等,负责劳动类社会实践的招标、评标和组织实施;数学老师、班主任老师负责每学年的全校义卖活动;校级家委会劳动教育部协助劳动教师开发课程,准备劳动资料、劳动工具,协助开展劳动项目(如果蔬皮好氧堆肥等),利用家长特长构建双师课堂。
实践基地与专、兼用教室方面:充分利用劳动专用教室、兼用教室、实践基地,保障班级授课和社团授课有序、有效开展。
除了可教授日常生活劳动课的班级常规教室和开展服务性劳动的场域,学校还开辟了两个劳动教育相关楼层。
四楼为劳动兼用教室,有探究室、昆虫标本观察与制作馆、实验室、人工智能室,供劳动、综合实践、科学课授课,主要开展部分生产劳动的项目式课程。
六楼为劳动专用场域,有木工坊、手造坊、芳香植物园、果蔬园及萌宠乐园,还将开发鱼菜共生生态园。
四、课程开设要求
落实国家课程的相关规定,开齐开足每周一课时的劳动课程。每学期各年级的劳动课程任务群要采用“1个生活主题”+“1项生产项目”+“1些服务活动”的组合形式开展,把劳动教育作为学校课程整合综合育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打通劳动教育与相关课程的链接,让儿童在劳动中爱生活、乐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