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地产开发的一员,我时常会到项目工地检查,领我颇受触动的是,会常常看到有不少50岁左右的工人师傅依然奋战在建筑工地第一线,绑钢筋,支模板,搭外架,啥活儿都干。通过劳务分包,我调出了农名工的花名册,查看了他们的年龄分布,初步统计,45-50岁的人员占比50%以上,45岁以下的人员占比30%左右,50岁以上的占比10%左右,甚至还有少数60岁左右的。为什么会这样,农民工为什么都这么老了,没有年轻人了吗?
第一代农名工已经老去
随着上个世纪90年代初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就业岗位,涌现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批农名工热潮,他们大多数是出生在六七十年代,他们走南闯北,遍布江河两岸,广东、海南、上海、西藏,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各地都有他们的足迹。第一代农民工,家境出身比较贫苦,没有受过任何技术教育,只能从事相对简单的体力劳动,但勤劳是他们最美的品德,能吃苦是他们最大的优势,为了养家糊口,他们成为改革开发后城市建设的第一批主力军,他们把最美的青春献给了身后那座辉煌的城市。岁月沧桑,30年过去了,他们不再年富力强,已经逐渐老去,逐渐告别职业生涯,消失在都市的远方。
第二代农民工越来越少
如今的社会有些浮躁,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实际”,只想做赚钱最多最快的工作。很多人只向“钱”看,而忽略了踏实、勤劳等这些优良的民族传统品质,认为谁赚钱最多谁就最有能力、最有地位,再也不想去学习知识和积累经验,不愿意踏实的工作,不乐于本分的做人。只想走捷径,用最简洁最快速的方式得到最大的利益,这种思想也深深的影响着农民工对工作的理解、对行业的选择和对人生价值的取向。正是年轻人的心态浮躁,不愿意慢慢学,只想走捷径,农民工这个鸡肋职业,逐渐淡出了年轻蓝领的选择。
再者,建筑行业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由于自身硬伤,始终无法在质上实现提升。人工挖孔桩施工,20米深的孔洞,有几个年轻人愿意下去作业施工?100米的高空塔吊,一上去就是一天不能着陆,有几个90后能忍受得了?八人间的彩钢板房,冬冷夏热,老鼠沿墙走,蟑螂四处窜,有多少后生仔愿意住在这里,还能交到女朋友的?……
正是这些主观认识和客观条件,让年轻人不再选择农民工这个职业,我们的第二代农民工越来越少已是必然和现实。
没人愿做第三代农名工
随着人口文化的逐步提高和第三产业的兴盛,建筑行业农民工──这个高危、艰苦、相对封闭和不太体面的职业,不再成为年轻蓝领的首要选择,越来越多的年轻蓝领更愿意从事一些有技术含量或管理层级,或收入更高,或相对体面的工作,例如,汽车维修、烹饪厨师、物业管理、房产中介等。
伴随着国家装配式建筑战略的发展壮大,伴随着基建工程和房地产的发展放缓和不断缩减,农名工将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消失在社会发展的洪流之中,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曾经为我们的美丽城市所付出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