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书?当我看到这个标题,不禁的也问了自己。我的答案:读书是为了获取前人对于“人”存在的思考,来解答自己对生活和生存的疑惑;读书也是为了获取一定的技能、解决现实问题,而这种技能是为了保障生存。
若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觉得这样的读书心太过功利,读书是为了增长知识,解答自己对于生活和人生的疑惑,而“黄金屋”和“颜如玉”只是知识的附加品罢了,当然这也是顺应了所谓的现实需求。
谈为什么读书,我觉得很有必要先谈谈什么是书,“书是人类用来记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交流情感,取得知识、传承经验的重要媒介,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简而言之,书是人类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其次什么是知识“知识是符合文明方向的,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同时还必须是“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而且是被人们相信的”。也就是说,知识是正确的经验。大学是我们对一类问题的深化学习和研究,也是最好的学习时间和机会。所以大学对知识的积累应该是最被注重的,而非人际与活动,做学问就当静心,少一分功利,多一份思考。胡适先生说“读书不是单为文凭功名,只因为书中可以供给学问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可以帮助我们思想”,这里的思想,我个人觉得,不仅是对一类现实问题的思考,更是人的存在的思考。
胡适先生对为什么要读书讲了三点:第一,“因为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知识学问和经验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便是要接受这人类的遗产”。人类知识的获取途径,无非是从实践中获取的直接经验,但由于我们实践和时间的有限性,我们还要依靠从书本或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的间接经验。人类不同于动物就是因为有语言,可以将前人的智慧和经验通过文字记录,流传给下一代人,而这个流传的过程也是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继承和时代变化下对原有经验和知识的发展。
第二,“为要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初看并未理解,再看下文才渐渐明白。这里其实是在说,我们会由于自己的阅历和知识积累程度的局限而遇到不懂的地方,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只有继续读书,当我们知识逐渐丰富,我们读书的能力也就越大。这样才能将书中所讲看的更加明白。也就是要做到“致其知而后读”,读书扩大我们的读书能力,更好的继续读书。文章也提醒我们不要怕读书”,要将读懂难书作为读书的乐趣。
第三,“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并可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从前人的智慧,结合当下的现实情况,将两者更好的结合起来更加高效的处理当下的问题。胡适先生将思想分为五步,“有疑问、找原因、有主意、找方法、实践证明”,其中最重要的是有主意,所以在提醒我们不光要读书,还要去思考,为以后可能遇见的问题积蓄化解现实问题的主意。我理解的此处是应该将读书和实践很好的结合,不读“无用”之书,善于应用,才是读书最重要的。
胡适先生最后提到的中国书不够读,鼓励至少精通一种外国文字、读外国书。关于前一句我不是很赞同,或许是因为我的阅历太浅,中外文化了解不够,也或许是因为胡适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致使他对中国文化存有偏见,对外国新文化的过高评价所致;但后一句我很赞同,旧文化只有不断的接受其他事物的冲击和影响,才会促使旧事物不断革新、发展,也只有如此才不会存在并延续。
简言之,读书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我们必须坚持不断读书学习,才能更好的读书学习;读书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创造价值、发展知识本身。
本文为胡适于1930年11月下旬在上海青年会的讲演词。1927年至1937年中国处于国共内战时期,作为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先生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更倾心于对于国家未来思想领域的研究和新思想的传播,从思想上为国人指明前路。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历史使命,坚持自己所做的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