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133》
今天是己亥年庚午月癸未日,五月十三,2019年6月15日星期六。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知者的知字,读音为去声,通智字。
这第四章,子思引用孔子的话,用以说明中庸之道很少得到实行的原因,说道:这中庸的道理,就像大路一样,本来是常行的,却很少行于世上,我知道这原因:第一,要想走上这条道路,必须先认得这道路,即,第一个问题就出在认识上,而认知偏差是大概率事件,因为"生稟异也"。
大部分人的资质分为两大类:明智的和愚钝的。
明智的类型之所以偏差,毛病主要出在"深求隐僻",他的知识和理论超过了中庸之道,就会认为中庸是不足行的,他认为中庸不如他的高明,所以不值得按中庸的道理去做。
愚钝的类型之所以偏差,毛病主要出在"安于浅陋",他的知识和心智够不到中道,就会认为中庸之道是我不能行的,认为中庸标准太高,要求太严,认为自己永远做不到中庸的水平,所以干脆放弃努力,自暴自弃,自欺欺人,自甘落后,安于浅陋。
于是,第二个问题就来了:促使产生这种负面认知障碍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这中庸的道理,就像白天的太阳一样,本来是常明的,如今却不明于天下,孔子说,我知道这原因:要想实现认知,自己要实践过。陆放翁有诗说得好:"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即,认知障碍的原因出在没有实践上,因为能够做到日日为功以至于"行道有所心得"乃是小概率事件。在实践层面上,人分为两种类型:贤能的人和不肖的人。
贤能的人,"好为诡异",他的行为容易超过中道,就会轻视中庸,认为中庸是不足知的。
不肖的人,"安于卑下",他的实践不达中庸,就会视为畏途,认为这道理是我不能知的。
这是中庸之道常常不明的原因。
孔子接着说:"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这是什么意思呢?张居正讲解说,这是在说知者、愚者、贤者和不肖者,不是过头就是不及,既不能认知、又不能实践,始终就在这知行的两端兜圈子,真的只是天生资质决定的吗?孔子说,不是被决定的,因为人是有自主意识和能力的,所以不是被决定的,真因是"不察之过",这是一种过错导致的:不做省察的过错。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中庸之道就是率于天性的,乃是人生日用不能隔绝对立的,就在我们里面,"其中事事物物都有个当然之理,就叫做中。只是,由于"日用而不知",犯着"不察之过",所以陷于过头或不及的坏循环里,以至于失了中道,这就像我们每天都要吃喝,只是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出其中的滋味一样,换言之,如果善加体察,则能不出饮食之外而尝出其味之正,同理,如果善加体察,也能不出日用之外而自得中庸之道。
明天开始学习船山对第四章的讲解。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中庸〉》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