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的学校到底教了孩子些什么?没有统一教材,课本各自为政;课堂上绝无板书密密、老师口若悬河的景象。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校没有急于填鸭,而是带着孩子们由浅入深地探索、游戏、创造。乍一看漫不经心,细细琢磨却自有章法。
嘿,你别说,还真像那么回事。不如借着窗外醉人的春意,晒晒娃的部分学校生活吧。
四月的温村,天气乍暖还寒。
参加学校女子足球队的棠儿,每周三次训练,从不间断。在广阔的绿茵场上踢着前锋位置,和一帮队友们竭尽全力地奔跑、跳跃、扑腾……远远看过去,仿佛是钢琴键盘上不经意弹奏的一串音符,时急时促,时重时缓。十几二十分钟后,慢慢地泄了气,球员们的速度放缓半拍。而场外的拉拉队家长们倒是依旧聚精会神,神采飞扬,相聊甚欢。
4月7日,周三傍晚,学校小剧场里上演一部小电影《Memories in a Paint》,是棠儿和她的同学Z在老师指导下拍摄完成的。影片用青涩的镜头,讲述友情、关爱和对未来的期许,所有回忆片段,最终融进一幅即兴绘制的油画中。故事结构完整,构思灵动,虽仍显稚嫩,却已有属于青春的热忱与真诚。
中场休息时,走进大堂看了看艺术作品展。是十年级学生们根据自选的风景照片临摹的油画,一幅幅,色调或沉静或明艳,画风各异,毫不雷同。越看越爱,不禁驻足良久。
展厅一角,棠儿用旧报纸做的时装裙安静地立着;旁边的玻璃柜里,是她的灵感手稿与创作记录,一页页画纸、一段段文字,不同创作期的感悟,细腻而有思考。
站在那儿,看得出了神, 目瞪口呆之余,只有一句由衷的感叹:了不起!
4月21日,周日下午,棠儿、石头和金毛油条一起出门,在社区挨家挨户敲门,请求各邻居住户们为癌症患者募集捐款。十分钟不到,闷闷不乐被嫌弃的油条由于过于激动热情、严重干扰“工作进程”,被石头直接领回了家。
晚饭前,单独行动两个半小时的棠儿,带回来的收获远远超过预期。有捐2元的,有捐3元的,有5元、10元、20元的,当然也有各种借口不参加的。两天两趟走下来,一共收集475大洋。离预定目标500大洋,咫尺之遥。
石头看着心疼,提议说:“啊,那剩下的25,要不我给你添上?你可以省点劲。”
“It's a cheating!”她斩钉截铁地回道。
穿着学校组委会统一发的蓝色套头衫,带着数百张自己设计并打印的爱心捐款宣传单,面带微笑,逐一敲门,自我介绍、请求捐款;被拒绝、被捐款,2元、3元、10元……一次次重复,一次次试探,人间烟火,有温度。
一言难尽,体验值爆表!
夜色微凉,风过门缝。灯下,棠儿正低头写着募捐记录,眉宇间羞涩而又开心地透着坚韧。
尽力就好,结果不重要。能够有幸陪你一起慢慢长大,真好!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海的另一头,独自在外闯天下的瑞儿,又长了一岁,在他乡小屋里邀朋约友,举杯同饮,共庆海漂。放虎归山,怎一个“放”字了得!别离这杯酒,如一杯陈年老酿,愈久愈醇,伴随回忆,一饮一啄,见证一生。
久未谋面,听说那张家娃今年高考;听说那李家娃要去瑞士游学两周。每一位孩子,都是生命契约的延续,是千家万户的定海神针。衷心祝愿我们的孩子们,在成长的旅途中能遇见真实的自己,别怕走得慢一点,别怕走得远一点。
“ 春风若有怜花意,可否许我再少年” 。窗外的郁金香,经过隆冬风雪的洗礼,花意正浓:白的、粉的、黄的、红的、紫的,层层叠叠,半合半闭,无语端庄。
万物有光,春日不语,感恩你我,正在这份光里缓缓前行。
写于 2024.04.24
修改于 2025.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