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的第三阶段,3-6岁的性器期,这个阶段养成的是孩子的竞争和合作。先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是忒拜王的儿子,但忒拜王相信一个语言——他的儿子有一天会杀死父亲与母亲结婚,于是命人杀死自己儿子。然后,这个执行命令的人不忍下手,只是将他丢弃在山上。后来一个牧羊人发现了他,并将他送给邻国科林斯国的国王做儿子。由于抛弃在山上时,双脚受伤肿胀,于是邻国国王给他取名叫俄狄浦斯,意思即肿胀的脚。
俄狄浦斯长大后,听到神谕说,他会弑父杀母,这个让他惊恐万分,于是悄悄离开了科林斯国而四处流浪。
在流浪时,在一个三岔路口,一个赶车的老人跟他发生了冲突,并用鞭子打了他,俄狄浦斯一怒之下将老人和他的仆从杀死,这位老人,就是忒拜国王。
后来的流浪中,俄狄浦斯做了很多英雄事迹,其中最著名的是解开了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的谜语。当时斯芬克斯肆虐忒拜国,而守寡的忒拜国王后伊俄卡斯忒宣誓说,谁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她就嫁给谁,自然的,这个人也将成为忒拜国的新国王。
谜面是“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答案是“人”,因为人童年爬行用“四条腿”,成年走路用两条腿,晚年要拄拐杖是“三条腿”。
人,本来就是最大的谜语。
俄狄浦斯因此成为忒拜国新国王,并且和王后,就是他母亲,生了四个儿女。俄狄浦斯也是一个好国王,在他的治理下,忒拜过一片繁荣。
但后来,忒拜国瘟疫流行,去问神谕,俄狄浦斯才知道,他多年前在三岔路口杀掉的那个老人是他父亲,而与自己同床共枕的是母亲。问知这一事实后,伊俄卡斯忒女王自杀,俄狄浦斯则戳瞎双眼,流浪去了。
弗洛伊德认为,孩子在3-6岁,会进入性器期,他们的快感中心从口腔、肛门,转移到了生殖器部位上。在心理上,孩子这时可能会对同性父母产生竞争和嫉妒心。有些孩子五六岁的孩子,会对外宣称”长大后我要嫁给爸爸,或娶妈妈“,在弗洛伊德看来,这是本我和野性的一种表现,孩子的语言是认真的。
这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局面,一方面我们应该鼓励本我和野性,但”孩子偏爱父母中的一个,攻击性指向另一个“,这是违反人伦和道德规范的。”我“是父母所剩,如果”我“竟然仇恨同性父母,这在背叛父母的同时,也背叛自己。
在我开始研究心理学的时候,五岁的大女儿喜欢爸爸给她梳妆打扮,而三岁的小女儿则要粘着我,这让我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够公平,让孩子有这样的区别。在学习完弗洛伊德心理发展理论后,发现这就是俄狄浦斯期的一种表现,是孩子的本能反应,父母不用太紧张,也不用去特别压制,我很认同武志红老师的建议:“流动而不成为”。
让孩子的本我、野性自然流动,不去压制它,但也不会让它获得成功。孩子可以亲近异性父母,让孩子自然表达,当他对同性父母表达竞争和嫉妒时,也不必大惊小怪甚至大加斥责,但是也不给孩子“我赢了父/母亲”这种感觉。
父母需要让孩子清楚家庭的序位和现实:我和你爸爸(妈妈)才是伴侣,我们是大人,大人才能一起娶化解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我们还能保护你,而你就做你的小宝贝好了。
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会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是最终建立超我的关键。在弗洛伊德看来,俄狄浦斯期的孩子和父母是一个三角关系。对男孩来讲,他想占有妈妈,打败爸爸。但正常情况下,他知道,爸爸比他强大太多,是他打败不了的,同时,他也因为想和爸爸竞争妈妈的心理,而感觉到罪恶。这时男孩会启动“认同”的心理机制,去解决这个复杂的难题。他决定成为和父亲一样的男人,那样他长大后,就可以娶像母亲一样的女人。这样一来,父亲的形象,就内化到了孩子的心中,成为孩子的超我,也就是道德。
除了形成超我,这个阶段也是发展孩子竞争性的关键。口欲期,孩子发展的是信任,孩子需要“吃饱”,觉得可以从外部世界吸收到足够的好东西;肛欲期,发展的是自主,孩子需要控制,通过自主控制大小便,锻炼自我力量;性器期,发展的是竞争与合作,只有在前两个阶段基础打好后,孩子才有心理能量去竞争,并学会合作。
俄狄浦斯期,孩子就是在家里发展他的竞争性,这份竞争性,即需要得到鼓励,也需要得以控制,这样孩子本我中的野性生命力,才可以变得人性化,但又不是失去它。
在学习弗洛伊德心理发展理论后,我特别留意着孩子们竞争性的表达,时强时弱,让她们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力量不足的自我感知。尽量把竞争变成好玩的游戏,让孩子的竞争性得以良好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早上大女儿会抱着爸爸说“爸爸,我最爱你了”,而睡前也会搂着我说“妈妈,我也好爱好爱你”。
回到开篇的故事,每个人心理也许都有一个“人”的斯芬克斯之谜,期待大家都能解开它,活出自己的风采。下一篇文章里继续跟大家探讨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的第四阶段—潜伏期,以及第五阶段生殖期。
多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让我们做更懂孩子的父母,不让自己成为孩子成长的障碍。
点滴积累,认知升级,愿意和你一起,分享未来的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