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走天涯的悲怆

唐代诗人中,不少名臣良相都有被贬至偏远蛮荒之地的经历。当然,这个操作在后来的宋代也“颇为流行”。

唐宣宗大中年间,宰相李德裕失势,被排挤出朝、贬为潮州司马。

潮州,当时治所在今广东潮安县。这是一个让人熟悉的名字。让人想起韩愈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之句。那地方是偏远蛮荒的代名词,被贬官员说不害怕那是假话。因为那里交通不便、饮食不同、语言不通、环境不适、风俗各异。一句话,难活的很!

尤其是距离中原之地山高路远,途中瘴气、雨季、疾病……但凡出点意外,都很难得到及时的医治处理,一条命就有很大可能要交代在路途中。当然,官员们最怕的是老死也等不到朝廷的诏令,那就要埋骨蛮荒、永离故土了!在极度看重家族谱系的古代,不能葬于家族墓地、无法供子孙祭奠那才是真的死不瞑目、成了孤魂野鬼呢!

李德裕于大中元年十二月被贬,次年正月从洛阳出发上路,直到五月才到达潮州。在经过潮州的盘陀岭时,李德裕站在岭上的驿楼中极目眺望,想起了少年心事,看着前方的未知之路,回首早已云遮雾盖的故园,一时情不自禁写下《盘陀岭驿楼》:

嵩少心期杳莫攀,好山聊复一开颜。 

明朝便是南荒路,更上层楼望故关。

从整体讲,这首诗写得不够流畅,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但贵在情感真实,以情动人。

第一句中“嵩少心期”,指的是归隐嵩山的心愿。嵩少,指嵩山、少室山。“杳莫攀”,指渺茫不可实现。

第二句,大意是看到眼前的好山(即盘陀岭)暂且能开心一下。“聊复”说明开心欢快的短暂,类似自我安慰。

第三句写的很赞,明天便踏上了正式进入南荒的道路。即越过盘陀岭,进入岭南地区。这一句情调陡变,悲怆万分,一腔悲愤字字千钧。

第四句写对家乡的依恋。这也是唐诗中的惯用手法。离别家乡之际,总要回望,似情人离别般看那最后一眼。韩愈被贬就说“云横秦岭家何在”?在那蓝关前盘恒不前,就是想看看那云遮雾盖、已不大清楚的故园轮廓。李德裕此时身在岭上楼中,位置已然足够高,却仍想“更上层楼”看一眼那生活许久的家园。

此时的李德裕已是62岁高龄,从执掌宰相之权六年的位子上被打压贬至蛮荒之地,其心情的悲怆可想而知。回想曾经的归隐愿望,现在终不可得。垂暮之年,远逐南荒,从此飘零,前途未卜,凶险难料。身世之感、家国之情全在其中。

明朝便是南荒路,更上层楼望故关”。堂堂宰相李德裕在高龄之际尚有这等苦难遭遇,我们普通人一时遇到的小小得失又何足道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