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场曲:如果我是一本书
时间:2023年2月22日星期三15:00—17:00
由于当天自己有专递课堂的任务,没有在线参与读书分享会。不过观看回放也有好处,能够选择播放倍数。再次回顾,我主要有两点感触。
第一,学习怎么主持。
从上学到现在,我主持的经历用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因此,我特别愿意去尝试主持这件事情。本次读书分享会的主持人黄政老师准备非常充分:熟悉流程与软件,准备了每一位领读老师的自我介绍,有礼貌,认真倾听并在每一位老师分享结束的时候可以小结。线上活动最怕网络故障,黄政老师随时确认分享会的流畅度。主持人的声音也很好听,抛开其他因素。我想这也是能够让听众愿意坚持到最后的原因。
当主持人,我最大的困难是紧张,会担心出错和讲不对。那解决方法只能是在前期比别人花更多时间准备与模拟,更重要的就是争取承担更多次,练习多了也就不紧张了。
第二,学习实践精神。
我是一个很想改变却不懂得正确学习路径的人,也是任务驱动型。可是身边没有这样的学习氛围以及带领的人。2023年,我很感谢苏老师的邀请加入“一起观课”,进而还能参与到读书分享会。上学期只是“耳闻”“眼观”,现在真正参与后恨不得一天有48小时,我终于感受到真正教研与学习的快乐。工作的第七年,这份快乐虽然很晚来,但还是到了。
回到本次读书分享会的主题《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我还没读完,关于书的读后感,暂时不发表。但是我从领读人和分享人的身上都发现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能将阅读力转化为实践力。他们的实践精神是我本次读书分享会的重要笔记。
吴茹茹老师:
1.学习大概念,就要尝试大概念教学。
2.尝试大概念教学,就能更清晰地看到可行的路径。
3.学生的变化告诉我们探索方向是有价值的。
4.大概念教学,值得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去努力和实践。
(是真真正正的实践后才会有的收获,也正是有了像吴老师的先行者,才给了后来人信心。)
陶芹老师:
1.看了不等于看懂。
2.看懂不等于真懂。
3.不开始永远不懂。
(我很认同。开始的第一步总是很困难,我很庆幸自己很勇敢。哪怕我现在是任务驱动读书,我也开始读了。)
王欣老师:
1.把读过的内容做了取舍更营养。
2.把读过的内容作了梳理更清楚。
3.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让课堂更科学。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反复读,反复思考,才能找到和自己最契合的。)
皮洪岩老师:
课文中能找到的答案就可以不用提问?
(这个是我的疑问。我以为,还是要根据情况而定,并不能说得太绝对。)
李华丹老师:
教思维比较重要。
王琴玉老师:
1.你知道得越多,就会发现不知道的也会越多。阅读可以拓展视野,也可以让我们心怀敬畏,知不足而后勇。
2.你头脑中蕴含的知识含量决定着你的观点。阅读,可以提升你的知识含量,可以让你的观点更接近生活的真相。
3.专业阅读是教师提升自身素养的必经之路,也是一条捷径。如果教师停止了阅读,专业提升之路会比较缓慢和艰难。
4.当这个人不具备做事的技能的时候,你就别指望他也具备分辨这件事做得好不好的技能。教师这个职业,首先是要会上课,会带学生。所以,能将阅读力转化为实践力,才是阅读最终的目的。能不能读懂大概念,需要在教室里反复实践。
5.今天的四位领读者和两位自由发言人,不是因为阅读了大概念才来分享,而是因为在教室里开始了实践,才真正进入阅读:因为分享才进一步深度阅读,并结合实践继续思考。边读边做,边做边读,边做边反思,最终,真正成为一个大概念教学的实践者,成为海南小语的先行者、示范者。
(很多次,王老师的总结会让我感到当一名教师的幸福。除此之外,还有本领恐慌,生怕自己进步太慢了。不过,我调整心态,依旧默默学习,用自己的速度成长。)
最后,分享暖场曲中,我喜欢的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