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投入情感去遵循、去捍卫的观点,观念,都不是自己的,全是外来的,来自父母、亲人、朋友、电影电视、书本等。不知道你会是什么感觉?
如果仔细探寻,自身的每个观点都可以找到出处,有些出处甚至是你曾经厌恶的人。正如“你所厌恶的特质,正是本身具有的;你所喜欢的特质,正是本身缺失的”,人际中,关系如一面镜子,早已照出自身的一切。
如果在“只字不差的阅读”中,达到充分的理解。突然发现之前耳熟能详的概念竟然是陌生的,原来,我一直是在人云亦云而已。而且,会发现大量的“人云亦云”、“不知所云”。比如:
在吴军老师“认命则是不超越命运给自己划的线,孔子讲“不逾矩”就是这个道理”。试问原句中的“线”代表什么意思?单单“不逾矩”本身,多少人理解?那又如何理解“认命”的定义?如果有兴趣在知乎上查阅“不逾矩”的理解,可谓干人千面,再加上时代变迀,文字承载的信息针对当下的人们,更是千变万化。
生命有限,时间宝贵。我们需要的是做事的方法,用于实践,让人生更高效,而不止于简单理解。如果在理解上都模棱两可,谈何实践?如果常去“百科”上查询概念,莫不如此。
“人生在世唯一可以倚仗的只有自己,靠山山倒,靠河河枯。你越倚仗什么,那个“什么”就会越让你失望。”
——度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