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6月29日,星期天,又到了每周写作复盘的时间。本周写作主题是连载小说《真假令牌》。说实话,写这篇连载小说时,我就在思考,它是否如同题目一样,存在真假之分。因为这篇小说的主题创意和故事主线由我主导,内容则是AI填充的。
从这次操作能看出AI技术的强大。我给出大致思路,AI顺着这个思路,就能写出精彩情节,我再稍作补充,就成了一篇情节曲折的故事。不过,使用AI写作虽能提高效率,我却感觉自己似乎与文章渐行渐远。
之所以会这么觉得,是因为文章框架虽由我搭建,但内容并非出自于我,不像现在写作复盘的每一个字都是我亲手所写。如果把作品比作自己的孩子,一个是亲生的,另一个则像领养的。
实际上,无论是亲生还是领养,在某种程度上都代表一种认知,这种认知体现在具体作品上,就是思想的边界。也就是说,即便使用AI工具,创作出来的作品依然存在思想局限,且这些局限深深烙印在作品之中。
当然,每次创作都会有所收获。经过深思熟虑创作出来的作品,与那些未经深度思考的作品,给人的感受截然不同,而这些感受会在下次创作中体现出来。我们常说的积累,就是这样一种形式:付出怎样的努力,就会有怎样的收获。
那些精心打磨的作品,收获的创意更为丰富;反之,未经深耕的作品,更像粗糙的毛坯,需打磨后才能展现精美。进一步看,每部作品都应有细心打磨的过程,即使是AI填充的框架,也应融入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加入自身逻辑,而非完全依赖AI创作。
综合来看,借助AI创作,既能提高创作效率,又能借助AI的庞大数据拓宽思路。但在借助AI的同时,也要融入自己的思路,整合AI创作,产出新作品。如此创作,不仅能提升作品质量,还能增加创作者兴趣,在与AI的互动中深化思考,进一步增强写作信心。
某种程度上来说,想要在写作的路上走得更远,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念,还要有适时的复盘,更要有学习的动力。在当今社会,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学习的心态,时刻保持谦卑的态度,才有可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到更多有趣的事。这些看见本身就是一种发现,在发现中不断打磨思维模式,在不同的思维模式中看到更多未知的世界,这也是创作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