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买这本书,就是因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她说到一个观点:共情。就因为这个观点,我毫不犹豫的买下来了。其中,作者在书中也提到一个观点,共情,可以养出情商高的孩子。共情能在大部分日常亲子沟通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懂得共情的父母,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懂得共情的孩子,在未来的人际关系中也会显示出更高的情商,更受别人欢迎。而如何训练父母的共情能力呢?书中说到有以下9个方法:
1学会换位思考
2学会倾听
3表达尊重
4少问“为什么”
5积极回应而未必是事事认同(先共情再遵循规矩,解决问题)
6细致表达自己的回应和态度
7静静地陪着孩子也是共情
8反应不要过于强烈,也不要过于冷淡
9共情时,经常使用的语言
A表达对人情感的理解:
你现在的感受是......因为......
你感觉......因为......
B表达对对方意图的理解
你想说的是......
你现在最希望的是......
你的意思是......
C表达对对方情感与意图的尊重
我理解你的感受,我知道这对你很重要
我能理解这种心情,我知道这种事处理起来很难
D以具体的行为表达对对方的关心
需要我为你做些什么吗?
你看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E表达不同观点的方法
你的话有道理,但是我还有一点不同意见.....
你的观点挺新颖,但是,我有一点不同的看法......
其实,一切的亲子问题或者亲密关系问题都在于沟通不顺畅,而共情确是链接这个桥梁的最好方法。家长们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当孩子呱呱落地的那一刻,我也有这种想法,我对孩子也有很多期待。可当我不断地学习的时候,我发现,我这样做可能是害了一个孩子,孩子是社会的,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没有权利去帮他做决定。我们做家长的,只能在旁边引导,引导他走向他的梦想,鼓励他勇敢前进,不要给他太多限制,让他回到本体上,让他显现......
而家长们需要在哪方面去进行引导与培养呢?着重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与自控力。自控力是孩子成功的关键,这种能力最早出现在宝宝的12-18个月。一个美国的研究者,选取世界5000位成功人士做了人格特质的研究,发现共同的一点都是他们具有高自我控制能力。其实,这种能力在儿童三四岁的时候就基本形成了,根据三四岁的自我控制水平就可以预测其后15-20年的自我控制水平。也就是说,宝贝上大学之前的学习成绩、行为习惯、情商发展、人际交往的状态都可以在其三四岁的时候就看出来了。研究还表明,注意力的发展是自控力发展的基础,所以通常高自控的孩子其专注力也是很好的。父母没有原则的爱,没有规则的自由,是让孩子低自我控制的原因;父母没有原则的严厉,没有理由的训斥,也是让孩子低自我控制的原因。而聪明的父母一定要这样做更有效:
1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2在孩子两岁之前,给他足够的安全感
3立什么规矩吗,爸爸妈妈提前沟通好,通过游戏的方式教会孩子遵守规则最好。
4训练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
5规则要灵活
如果孩子现在已经6岁以上了,自控力很差,也请爸爸妈妈不要着急,照着一条一条重新给孩子做心理构建,当然这也需要你付出更多的耐心和陪伴,还可以来得及。如果12岁以后,这样的改变会更难。
其中,注意力也是很重要的,注意力是一种核心的认知能力,也是记忆力、思维能力、语言发展、问题解决、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基础。而现在的孩子,又是谁破坏了他们的注意力呢?所以,我们首要要认识到,孩子能保持的注意力时间就是很短暂。一般孩子3岁后,父母开始给孩子选择各种课外班,此时要记得让孩子的学习的时间不要一次定得太久,让他们在最能集中注意力的时候去完成难度较大的任务,然后给孩子玩的时间,再给他们布置其他的任务。其次,我们有时候把学习目标订得太清晰,要求太严格,尤其是对3岁以前的孩子,这其实是对他们专注在学习上的注意力最大的破坏。然而,作为父母,如何去做呢?
1给宝宝一个规律的作息时间
2不打搅孩子正在进行的活动(只要安全、卫生)
3不提供更多分心刺激
4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5孩子的作息时间要有张有弛,不能太紧张,也不能太自由
6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注意广度,就是在同一时间内增加注意的范围
7带孩子玩的游戏或活动,一定要有趣,有挑战性
8让孩子参与到日常劳动中来,如扫地、洗衣服、擦桌子等
孩子小的时候,任何都是可以塑造的,散养不是不管,不是放任,而是给孩子更多的机会,更多尝试和更多引导。作为父母,未来孩子变成怎么样,谁也不知道,就像20年前的我们也不会想到生活变成今天这样。我们可以做的,只能是让孩子具备一些技能,让他可以自信地面对挑战。比如学习力,语言表达能力,数学逻辑能力、适应力、协作力等。这五种能力,如果孩子都具备了,我们就不用再担心他会走错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