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学习体会17
今天是我参加勇气读书会后的第62天(加上打卡鸭21天),阅读了魏忠教授的《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的第四章《此案,彼岸》的第7—9节。
4.7 出资者的发言权
在教育领域,投资者和投资来源在大学教育中的发言权问题。这个问题被这场争论遗忘,不仅仅是教育界的事情,恰恰是中国民主环境最大的悲哀。
一、家长和学生用脚投票
与国外每年花费数十万人民币相比,国内的每年5000元的学费应该是性能价格比很好的了,可是,在这场改革的竞赛中,家长们用脚在投票。也许国门的开放,是中国教育最大的进步,进步的结果是什么呢?
二、民办高校:被迫的坚强
与国外相比,中国的民办高校的投资人,道德情怀一点也不差,然而却走过了一段更加艰辛的路程。虽然民办教育拥有更多的自主权,然而却也受到歧视、生源、师资和资金的四座大山的压迫,更加重要的是,作为投资者的发言权,几乎是零。
三、公立大学:左手是钞票,右手是深渊
关于公立大学的现状,大家看到更多的是暴露出来的行贿、受贿和腐败,然而,低效率和机制误区损失却远远高于前者。更加重要的是,教育大部分的出资者是教育管理部门,考核标准势必是官僚化、数字化和简单化的。出资者的发言权,只能体现在冷冰冰的教育评估上,而教育评估的负面作用和反对声浪却一浪高过一浪。公立高校,投资者的发言权又在哪里呢?
四、科研投入:谁是爷?谁说了算?
科研投入本来应该是搞科研的,应该是投入方和使用方最具有发言权,然而目前中国的情况是,投入方几次阶段评审和论文考核,使用方受限于一方面连学生正当的劳务费都要造假,另外一方面各大学财务部门突然发现到处出现的假发票和巨额的打印费用。
五、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言权
物权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英国自从有了牧区的栅栏,就建立了现代的产权和法制精神。从本质上和长远地说,物权的属性是社会性的和公益性的,而所有者真正拥有的是发言权,如果投入者的发言权得不到体现,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教育,都是搞不好的。
4.8 创新和自我文化
谷歌在成立仅仅8年之后,市值就达到了2200亿美元。谷歌公司在互联网大潮中不断取得成功的秘密是什么?那就是一种鼓励创新、平等、放权的文化。这种文化表面上看似乎是无为而治,但实际上是要求管理者用员工愿意被管理的方式来管理员工。这种文化如同一道招牌菜的秘制酱料一样,有了这个秘籍,谷歌就获得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内在动力。
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谷歌的工作方式。适合它的人会非常开心,不适合它的人会无所适从,因为没有人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他一语道破了谷歌文化的核心,谷歌的员工必须学会有效的自我管理。
在CMU,李开复被很多中国学生立为榜样,很多人有了最新的成果,也会像李开复一样去创业或者去企业。然而,最优秀的美国人,是会选择创业和去小公司的,微软被很多创新的公司树为公敌。
4.9 连接世界,回到社区与家庭
与美国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和不断变革相比,中国教育的封闭、僵化和死板让人异常痛苦和失望。衡水市,与湖北的黄冈一样,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不低的高考升学率,其中不乏考上清华北大的学子。然而,这种“单向”的人才输出并没有使当地的经济社会状况得到多少改善,反而为此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资源。对于衡水和黄冈等地的官员来说,考出多少状元,输出多少学子,成了衡量“政绩”大小的重要内容。升学这条通道,似乎是连接外部世界的唯一出路。全部的希望就在于“逃离”,其规模越大,对当地的损伤也越大,恶性循环。
在美国,一流的大学,多数都是私立的。地方政府会建立若干所州立大学,鼓励学子们在本地学习,毕业之后,可以留在本地工作。社区学院更是如此,生源是本地的,毕业后为本地贡献劳动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财政状况也得以改善,形成良性循环。上不上哈佛大学,有多少人上哈佛大学,这是个人的事情,而培养大量合格的人才,才是地方政府的大事。
新技术,新时代,带来了教育的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和信息化,以巨大的力量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教育,网络课程、私立高校、在线上学……悄然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美国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以及社区学院的设立更是给我们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中国“单向”的人才输出模式,并没有使当地的经济得到改善,反而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形成恶性循环。在21世纪的今天,对于中国的传统教育而言,创新迫在眉睫并且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