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理想生活状态,以勉励自己。
周国平先生说,一个人进入中年的时候,应该确立起生活的基本信念了。所谓生活信念,第一是做人的原则,第二是做事的方向。也就是说,应该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要做怎样的人,想做怎样的事了。
一个人有了“立”,才真正成了自己人生的主人。那些永远不“立”的人诚然也在生活,不过,对于他们的生活,只能用一个“混”在来形容。
如今,我已30周岁了,达到而立之年,我经常在思考,今后的我,会是怎样一个状态。
在我看来,首先应该是真实。
真实是很难的。为了它,一个人也许不得不舍弃许多好东西:名誉,地位,财产,家庭。但真实又是最容易的,在世界上,唯有它,只要一个人愿意,总能得到和保持。
到了三十岁,理应对自己有一个真实的认识,这个认识包含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在物质层面,尽管对当下的事业、生活、拥有的物质和财富等存在着一些不满和遗憾,但是眼下拥有的一切是真正应该属于自己的一切,是最适合自己的一切,只有发自内心的接纳这一切,才愿意,也才能够用心去把它经营好。而不应该还沉浸于幼稚的幻想中,抛开真实的自己,去追求虚无的缥缈。
精神层面的真实指的是要敢于面对自己的灵魂,要正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要学会接纳自我。同时也要明白,活着是为自己而活,如果太关注自己活的样子,总是活给别人看,那么,你越是表演的真诚、独特、潇洒,你实际却活得越是做作、平庸和拘谨。
生活这本书是写给自己看的,如果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总是在意别人读这本书时的感受,用别人的眼光审视自己写下的东西,那么不管他在家庭、社会和一切人际关系中是一个多么诚实的人,他仍然失去了最根本的真实,即面对自己的真实。
天赋,才能,眼光,魄力,这一切都还不是伟大,必须加上真实,才成其伟大。真实是一切伟人的共同特征,它源自对人性的真切了解,并由此产生一种面对自己、面对他人的诚实和坦然。精神上的伟人必定是坦诚的,他们足够富有,无须隐瞒自己的欠缺,也足够自尊,不屑于用做秀、演戏、不懂装懂来贬低自己。
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追求真实就是要学会接受自己的平凡。拥有平凡的出身,平凡的学历,住着平凡的房子,拿着平凡的工资,做着平凡的工作。也许我终其一生,都跑不到别人的起点,但是我不仰望,也不羡慕,因为平凡的我拥有不平凡的教育热情和信念,并做着不平凡的事业。曾经不切实际的幻想,已经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脚踏实地的践行。在教书育人这个岗位上,平凡的枝叶也能绽放出不平凡的花朵。
要做到“立”,还应学会做人和做事。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行为学家皮鲁克斯曾有一句名言:“做人是做事的开始,做事是做人的结果。把握不住这两点的人,永远都是边缘人!”的确,只有精通做人的道理,经受做人的历练,才能胸怀大智、心装大事,才能通过健全的心智、充沛的精力、正确的行动,求得事业的成功。
成功之道,在以德而不以术,以道而不以谋,以礼而不以权。成大事的人往往都具备一颗品德高尚的心。在人的一生中,有太多种走向成功的方式,但用人格魅力赢得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做任何事,都不能忽略人品的指引,因为只有在塑造过硬的人品之上,才能赢得根基牢固的明天。
人活世上,第一重要的还是做人。在看得见的行为之外,还有一种看不见的东西,那是比做事和交往更重要的,是人生第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做人。当然,实际上做人并不是做事和交往之外的一个独立的行为,而是蕴含在两者之中的,是透过做事和交往体现出来的一种总体的生活态度。
做人要讲道德,做事要讲效率。讲道德是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讲效率是为了对得起自己的生命。
做事有两种境界。一种是功利的境界,事情及相关的利益是唯一的目的,于是做事时必定会充满焦虑和算计。另一种是道德的境界,无论做什么事,都把精神上的收获看得更重要,做事只是灵魂修炼和完善的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做人。正因为是如此,做事时反而有了一种从容的心态和博大的气象。
从长远看,做事的结果终将随风飘散,做人的收获却能历久弥新。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中,最终我们只看到一个人是如何做人的,不问他做了什么事,毕竟这些事于整个人生相比,都太渺小了。
当然,做事是做人的具体体现。人生在世,无论做什么事,都注重做事的精神意义,通过做事来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始终走在自己的精神旅程上,只要这样,无论做什么事都是有意义的,而所做之事的成败则变得不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