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长在湖北宜昌,那里是长江三峡的尽头。三峡的另一个尽头是“火锅之都”重庆,那儿也是我的老家。可能正是靠着长江三峡这纽带,重庆和宜昌的饮食习惯极为相似,口味偏重,喜爱麻辣,尤其钟爱火锅。二十多年前,我父亲从重庆乘船顺流而下,来到宜昌工作。同样带来的,还有对火锅的热爱。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从小就对火锅有特殊的感情。
宜昌的火锅深受重庆影响,再结合当地的特色,火锅的种类显得更加丰富,大致可以分为“重庆火锅”和“宜昌小火锅”。“重庆火锅”的大名已经是如雷贯耳,这些年,“重庆火锅”在各地如雨后春笋一般,遍地开花,发展的势头极为迅猛。然而吃得多了,总还是觉得外地的“重庆火锅”就像是丢了魂一样,形似神不似,每次品尝后,都觉得有点遗憾,解不了馋。
“重庆火锅”的口味是极重的,这在外地很难做到。厚厚的牛油上,漂浮着多到令人发指的辣椒花椒。牛油的下面是精心熬制的汤料,通常人们用“红汤”来形容。但实际上,真正好吃的火锅汤料是近乎黑色的,就像红糖水那样,散发出一股神秘的气息,充满了诱惑。火锅煮沸后,涮菜从中央向外翻腾,像聚宝盆一样不停的吐着宝贝。翻滚的汤料总能让我想起趵突泉。锅一般非常大,就算汤料翻腾的再厉害,也很难溅到人们身上。重庆火锅的奥秘在于老汤,就是反复熬制和使用的汤,这种汤煮沸后飘散的味道极为深邃,从鼻腔进入后,可以弥漫到全身,真让人欲罢不能。就像嘬一口白酒那样,立刻浑身通畅。吃下第一口,麻,辣,鲜,烫的感觉一下子涌了上来,整个舌头似乎跳起来了。重庆火锅是热情,火辣的,家乡的人更爱夏天吃,吃的浑身冒汗,大口的喝水喘气,但手中的筷子就是停不下来,年轻人会觉得特别刺激。爸妈说他们年轻的时候约会经常吃火锅,两个人可以点十多样菜品。我两三岁时,他们就开始带着我去火锅馆。可惜那时的我还不知道何为美食,只顾在一旁玩玩具,他们则一边吃,一边笑话我傻。想起来还真觉得有点傻。
相较于“重庆火锅”,宜昌小火锅显得更为主题鲜明。小火锅通常以一种荤菜打底,只烫一两样简单的素菜,口味上也柔和得多,老少皆宜。小火锅真的是名副其实的“小”,锅口只有两个碗那么大,锅也很浅,与其说是锅,不如说是大一点的铁盘。锅虽然小,内容倒也丰盛,满满当当的一锅端上来,冒着热气,红亮亮的汤汁上被撒了一两把绿油油的蒜苗,颜色搭配非常得当。通常荤菜有鸡肉,牛肉,猪蹄等,无论是哪一种,都堆成了一座“小山”,给人一种特别实惠的感觉。如今,这样一个小火锅通常价格只须三四十元,两个人就着涮菜,可以吃几大碗饭,确实非常实惠。这种小火锅是宜昌的特色,宜昌人都很喜爱。记得小学时,有一个朋友,父母离了婚,妈妈每隔一阵子才会来看望他。有一次趁着妈妈看望他之时,他拿出存了半个多月的10块钱,请他妈妈在当地很出名的一家小店吃了一顿小火锅。那家小火锅馆早已搬走,但每次走在到那条路上,我都能回想起这个故事,回想起曾经傍晚,人们拥坐在小店里品尝小火锅的热闹景象。
在“宜昌小火锅”这个类目下,我对一种叫做元子火锅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元子其实就是肉丸,元子火锅就是用肉丸熬汤,再烫一点白菜豆腐,有时候也会在肉丸中掺藕丁,吃起来口感更丰富,增添咀嚼时的趣味。宜昌人口味较重,火锅都很麻辣,唯独元子火锅一定得用清汤熬制,吃完了肉和菜,甚至连汤都可以喝完。想想还真是一种非常聪明的烹饪方法。这道菜体现的是“极简”的哲学,简单到家家户户都能很容易做到,我小的时候就经常在家里吃到。冬天天气寒冷,爸爸把窗户关起来,把煤炉提进屋,架上锅,烧一锅开水。等水烧开,就开始下元子。妈妈左手攥住一把肉馅,食指灵巧的一挤,一个肉丸就从虎口蹦了出来,右手顺势用勺接过蹦出来的丸子,丢进锅里。不一会,锅里就满是跟着沸水上下跳跃的小不点,看起来还有些可爱。很快,煤炉让整个屋子都变得温暖起来,窗户上蒙上一层水雾,对面楼房的灯光透过玻璃变成了一片一片,黄澄澄的,屋子更加温暖了。多年后上了大学,有一次突然想起了这道菜,于是邀着舍友,在宿舍里悄悄地吃了起来。我们怕被宿管发现,把门窗关得严严的,玻璃蒙上了雾,我仿佛又看到了儿时的景象。舍友们来自天南海北,看着他们都开心地吃着,心里有些激动和自豪,我们家乡的小火锅很受欢迎呢!
这一次回家比较匆忙,没能多留些时日,但火锅却吃了不少。这几天刚好阴雨绵绵,正是吃火锅的好时候,于是邀着朋友,陪着爸妈,一连吃了好几顿。昨天晚上和爸妈带着白酒又去了火锅馆。妈妈负责点菜,但火锅馆的菜单字太小,妈妈看起来已经有点费力了。爸爸酒量也大不如从前,一瓶酒两个人喝了好几天也没喝完。虽然火锅馆还是那么热闹,火锅还是那样滚烫麻辣,但感觉爸妈已不像从前那样痴迷着火锅,桌上零散摆了几个菜盘,三个人吃得很礼貌。今晚又要出发去学校了。西安虽也有火锅,但西安的火锅总比不上故乡的好。我深爱故乡的火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