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节气,12月21日23时59分将迎来“冬至”。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其节日习俗传承已近3000年。在广西,冬至是较大的民间传统节日。汉族尤其重视此节,壮、瑶、侗等少数民族也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周代时,人们以十一月冬至为岁首,是新年的起点,因为冬至曾是一个隆重的新年节日,只是后来通行以一月为岁首,以春节为新年,冬至才退居为一般的节日。我们广西人们是如何过冬至的?!
1、吃汤圆(广西大多数地区)
南方人普遍有冬至吃汤圆的习俗,在广西也不例外。天圆地方,汤圆象征天圆,吃汤圆意为祭天。古代有冬至祭天、夏至祭地的风俗,冬至吃汤圆即古代祭天的遗风。
2、落水包(博白)
这是冬至博白必备的特色小吃。每年冬至一到,家家户户都自己做落水包吃着过节。外面天寒地冻,家里煮着热腾腾的落水包,一家人围着暖炉吃喝团聚,尽享天伦之乐。
3、鸭肉(南宁及周边地区)
过冬至时,南宁人的餐桌上有几道传统菜是少不了的。首先,有冬至体“热”要吃鸭的说法,有关营养学家据此解释为,到了冬至,人们体内所积蓄的“热”又到该去除的时候。鸭子性味平和,较适宜吃。
4、南瓜饭(德保等地):
德保等地壮族吃南瓜饭,此与北方冬至吃水饺、馄饨的寓意相同。并且,南瓜饭的营养价值很高,能清火去热,对糖尿病、肝病等均有一定的疗效。
5、豆腐酿(玉林、梧州等地):
在冬至,玉林、梧州等地汉族吃豆腐酿,此与北方冬至吃百味馄饨的寓意相同。古人认为,宇宙万物均从原始的混沌状态发展变化而来,冬至曾作为历元岁首,是万物运动变化的初始。因此,冬至吃豆腐酿、南瓜饭、馄饨即象征宇宙混沌之形,又寓意开天辟地之始。
6、冬酒(贵港):贵港等地有冬至酿酒的习俗,名为“冬酒”,作日后待客和春节酒席之用。
7、鱼生(宾阳、横县、扶绥等地)
最让人称奇的就是冬至吃鱼生啦。在宾阳、龙州、那坡、扶绥等地的壮、汉民族,鱼生甚至成为冬至的头等大菜。认为冬至外阴冷而内阳热,很适合吃凉性鱼生来润滑肠胃。这也恰好印证了那句“冬至鱼生,夏至狗肉”的民间谚语。
8、腊味(全州、富川、东兰等地)
冬至腌制腊味食品是广西北部地区普遍存在的习俗。冬至前后才有北风,干风天,趁着冬至前后有北风吹来,抓紧时间晾晒腌制的腊味食品,准备过年度冬食物,腊物必须在短短的一个月完成,家家户户忙碌购买猪肉做腊肉,有的还做腊鸡、腊鸭、腊鱼、腊猪头、腊肠、腊血肠等等。冬至腌制的腊肉、腊肠、腊鸭色好味香,可长期保存而不变质。桂北地区有“冬至腊肉不用盐”的说法;东兰等地的“湖广人”于冬至日腊年猪,以备春节吃用。
9、米粽(玉林)
粽子、沙糕、糍粑(又称“冬糍”或者“大肚糍”)等也是冬至节的食品。玉林人过冬至,几乎家家必包米粽,一些当地人干脆叫冬至为“米粽节”,玉林人有“糯米补气”的说法。玉林米粽以精盐、南乳、豉油、五香粉等为调料,再选以猪肉、海味、绿豆、荷包豆、栗子、花生等作馅,熬熟后香味四溢,是玉林市民最喜欢吃的一种食品之一。冬至吃米粽还有“糯米补气”的说法,寄寓了劳动人民补益力气,以待来年的朴素愿望。
10、饺子(广西各地)
“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是古代的一句古话,冬至这天吃饺子,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留下的。据说当时张仲景辞官回乡正是冬季,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用面包成耳朵样的一种叫“娇耳”的东西煮熟给大家吃,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
在现代,今天冬至吃饺子虽然不是为了治冻耳朵,不过其面、菜、肉的合理搭配使饺子成为了一种营养全面且易消化吸收的美食。冬至吃饺子可以用羊肉、白菜、大葱、韭菜、萝卜等做馅,这些菜均偏温热性,对人体能起到一定的温阳作用。
11、糍粑(桂林全州等地)
在桂林全州县等地,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里,处处飘溢着糍粑的香味。当地素有冬至打糍粑的传统,待春节期间走访亲戚的时候作为馈赠的礼物。
12、吃冬
以前,武宣、南宁等地,已嫁妇女于冬至白天可以去娘家“吃冬”,但须于天黑前赶回夫家;如不能赶回夫家者,则要到外族人家留宿过夜。新中国成立后,钟山、阳朔、上林、大新、三江等地冬至有集体祭拜宗祠、社公、土地公的风俗,杀猪宰羊,大办酒席,祭拜仪式十分隆重。
以上就是广西各地的冬至习俗,你家里也是这样过的吗?冬至到,寒意浓,勤加锻炼身体棒;天岁寒,心转暖,心情快乐忧愁远;叶凋残,心花开,只待春暖又花开。今天冬至,记得下班早点回家,与家人过个温暖的节日。身在异地的你,也千万别忘记吃上一口家乡饭!